三种养殖模式下异育银鲫养成品质差异与机理分析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异育银鲫的养成品质差异的机理,本研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形质特征、体色、肌肉质构特征、肌肉营养成分、脏器功能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等方面比较了三种模式下,即池塘专养(M1)、南美白对虾混养(M2)和水库放养(M3)模式异育银鲫养成品的差异:(1)形质差异:三种养殖模式的银鲫养成品在形质方面有较好的区分度,对形质特征变量使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前2个成分共同贡献率达到69.041%,即仅PC1和PC2即可解释银鲫所有的形态与质量上的变化;通过逐步辨别法所筛选出的前8项得分最高的变量恰好均为形态上的特征,即体高、头宽、眼径,尾柄长、尾柄高、背鳍部体高、眼前头长和腹鳍间距,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4%,表明人们可以仅根据少量形态性状的差异就可以将其快速地判断出各自的养殖来源。(2)感官评价指标及营养组成差异:M1与M2银鲫养成品个体除了皮肤颜色和背肌质地有一定区分,背肌营养成分与风味大致相同,M3银鲫养成品在各方面均可与其它模式有较好区分度。即水库放养的异育银鲫养成品在感官评价及营养成分上均为最佳,鱼虾混养模式次之。(3)脏器相关功能酶活性差异:肝部ATP酶方面Na+/K+酶活力呈M1≈M3>M2(P<0.05),Ca2+Mg2+酶活力呈M1≈M3<M2(P<0.05);抗氧化酶方面三者在心脏部位所测数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肝部,SOD酶无显著差异(P>0.05),POD酶呈M1≈M3<M2(P<0.05)而CAT酶呈M1<M2<M3(P<0.05)。鳃处POD酶呈M1>M2>M3(P<0.05),SOD酶呈M1≈M3<M2(P<0.05)而CAT酶呈M1≈M2>M3(P<0.05);肠淀粉酶活力呈M1≈M2>M3(P<0.05);肝脂肪酶活力呈M1≈M2<M3(P<0.05);胃蛋白酶活力呈M1<M2≈M3(P<0.05)。(4)21项血清生化指标差异:ALB、TP、TCH、TG、GGT、LDH、CK、LPS、LDL-C、K、P等11项指标在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ALT、CR、CO2等3项呈M1≈M2<M3(P<0.05),HDL-C和CL呈M1≈M2>M3(P<0.05),AST呈M1≈M3>M2(P<0.05),CA呈M1>M2≈M3(P<0.05),UREA呈M1<M3(P<0.05)而M2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GLU-O呈M1>M2(P<0.05)而M3与两者均无差异(P>0.05),NA呈M1>M3(P<0.05)而M2与两者均无差(P>0.05)。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