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其短篇小说以极富家国意识和悲悯情怀著称。1971年,白先勇发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该书描写了大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经历历史兴衰后的“众生相”。此外,书中涉及许多真实的历史故事,正如夏志清先生在《白先勇论》一文中评价道:“《台北人》甚至可以说是部民国史,因为《梁父吟》中的主角在辛亥革命时就有一度显赫的历史。”1999年,《台北人》在《亚洲周刊》与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七;并于同年的“台湾文学经典”评选中位列首位。1997年,法国著名汉学家雷威安(AndréLévy)将其译成法文,书名为Gens de Taipei,由弗拉马利翁出版社(Flammarion)出版,得到法国读者的普遍认可。三年后,该书由菲利普·毕吉耶出版社(éditions Philippe Picquier)再版。白先勇以描绘细节著称,《台北人》正体现了白先勇作品用词细腻准确的风格。同时,书中包含大量内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如人名、地名、成语、行话和粗俗用语等,这都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能否译好这些词语,是译入语读者能否领略原文风貌的关键之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雷威安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竭力为译入语读者传达原作的语言特色。因此,分析和研究《台北人》法译本中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中国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乃至文化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首先梳理《台北人》的外译情况,并阐述其法译者雷威安的翻译成就和翻译观念;其次,分析作者白先勇及《台北人》的写作风格及其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第二章通过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文中人名、地名及菜名等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三章同样通过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文中行话、成语和脏话等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第四章中,首先阐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现状,其次,分析文化翻译的困难之处,最后,通过分析《台北人》法译本中译者的翻译方法,推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为文化翻译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提出参考性建议。在翻译研究中,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策略,始终作为二元对立的概念出现。通过对《台北人》一书的文本对比分析,可看出翻译家雷威安并没有单独采用某一种翻译方法或策略,而是运用了翻译的综合途径,运用多种翻译方法灵活处理译文,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具备极强的“读者意识”。此外,由于中法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及本书的文本特色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个别词句的内涵未能尽数表达,对于此类示例,文中也给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