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错(骀)畸形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安氏Ⅱ类、Ⅲ类错(骀)畸形在整个错(骀)畸形患者中占了很大比例,约为47.2%。安氏Ⅱ类、Ⅲ类错(骀)畸形有各自典型的侧貌特征,在各个临床特征中,凸面型或凹面型对软组织侧貌的美观影响都较大。有学者对安氏Ⅱ类、Ⅲ类错(骀)畸形与正常牙合软组织侧貌进行了比较,但对安氏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骀)畸形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对鼻部形态,鼻唇沟,颏唇沟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实验将通过对X线头颅定位片的分析,探讨恒牙初期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骀)畸形软组织侧貌特征,对安氏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Ⅱ类错(骀)畸形软组织侧貌进行比较,分析安氏Ⅱ类、Ⅲ类错(骀)畸形的软组织形态差异,探讨硬组织结构形态对软组织侧貌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2010-2012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骀)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各20例。患者均为四川籍,汉族,年龄12-17岁,男女比例4∶5,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恒牙列初期,牙数正常,牙齿发育良好,未接受过任何正畸治疗,无颞下颌关节疾病,颜面无畸形,无鼻畸形,未接受过面部美容手术。通过对安氏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和安氏Ⅲ类错(骀)软硬组织相关标志点的测量分析,观察恒牙列初期青少年不同错(骀)畸形的侧貌特征及主要差异,进一步分析引起差异的相关硬组织因素,为临床诊断与矫治提供依据。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安氏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骀)鼻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骀)组的成组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8项软组织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是FH-NPg、H角、Sn-H线、Si-H线、Pg-Pg、pgliSi、SiPgLi、LiSiPg,另有8项硬组织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是SNB角、ANB角、A-NPg、Li-MP、Li-NB、U1-L1、FH-MP、Y轴,其余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唇区三角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唇区三角形态差异明显(P<0.05),软硬组织相关性分析显示颏唇区形态与下颌骨位置、上下切牙倾斜度、面部高度相关(P<0.05)。 3.安氏Ⅱ类2分类与安氏Ⅲ类错合组的成组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8项软组织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是上唇凹深、H角、Li-H线、Si-H线、SnLsCm角、CmSnLs角、PgLiSi角,L/FH,另有6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是SNB角、ANB角、A-NPg、U1-SN、U1-NA、U1-L1,鼻唇区和颏唇区形态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硬组织相关性分析显示鼻唇区三角形态与上下颌骨位置、上下切牙倾斜度、面部高度、下颌生长方向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L/FH值与上切牙倾斜度相关(P<0.05),颏唇区三角形态与下颌骨位置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安氏Ⅱ类1分类错(骀)与Ⅱ类2分类错(骀)组的成组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4项软组织测量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是FH-NPg、H角、Sn-H线、Li-H线,除3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外,其余硬组织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唇区与颏唇区软组织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鼻部形态在安氏Ⅱ类1分类、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骀)之间无明显差异; 2.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合畸形软组织侧貌差异主要在颏唇区,Ⅱ类1分类颏唇沟角(125.5°±13.0°)明显小于Ⅲ类(142.8°±10.5°)错(骀); 3.安氏Ⅱ类2分类与安氏Ⅲ类错合畸形软组织形态差异在鼻唇区和颏唇区,Ⅱ类2分类错(骀)鼻唇角(110.9°±12.8°)大于Ⅲ类错合(98.2°±12.2°),Ⅱ类2分类颏唇沟深(5.4±1.8)大于Ⅲ类错合(2.5±1.4); 4.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Ⅱ类2分类错(骀)软组织侧貌形态在鼻唇区与颏唇区无明显差异;5.H角是可靠的分析指标,角度大小按安氏Ⅲ类、Ⅱ类2分类、Ⅱ类1分类顺序逐渐增加,分别是14.9°±3.3°、18.1°±3.3°、2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