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外合作交流的不断增多,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的特质不仅能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同时也容易引起文化间的冲突。尽管促进文化交流、化解文化冲突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翻译无疑是处理这类问题的最好途径。
自问世以来,翻译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建立各自的翻译理论,如今已是学派林立,其中,两大主要流派当数语言学流派和文化学流派,这两大流派的理论其实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然而,随着文化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不断升温,翻译中的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并逐渐成为主要的研究趋势。
文化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功能上的等值。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这种翻译观把翻译纳入宏观的研究范畴,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翻译的性质、功能、译者的地位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引入“文化迁移”这一概念来探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及其对翻译的干扰;另外,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培基的《英译现代中国散文选》的个案分析,找出译者翻译过程中处理各种文化因素影响的策略与方法,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掘译者在各种选择背后的态度与动机。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中享有主体地位,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文化上的功能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