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化迁移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个案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1093815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外合作交流的不断增多,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的特质不仅能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同时也容易引起文化间的冲突。尽管促进文化交流、化解文化冲突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翻译无疑是处理这类问题的最好途径。 自问世以来,翻译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建立各自的翻译理论,如今已是学派林立,其中,两大主要流派当数语言学流派和文化学流派,这两大流派的理论其实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然而,随着文化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不断升温,翻译中的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并逐渐成为主要的研究趋势。 文化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功能上的等值。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这种翻译观把翻译纳入宏观的研究范畴,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翻译的性质、功能、译者的地位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引入“文化迁移”这一概念来探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及其对翻译的干扰;另外,本文试图通过对张培基的《英译现代中国散文选》的个案分析,找出译者翻译过程中处理各种文化因素影响的策略与方法,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掘译者在各种选择背后的态度与动机。本文认为,译者在翻译中享有主体地位,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文化上的功能对等。
其他文献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我们经常说不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是空谈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看来最明
李白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其诗歌的一大特色就是意象的建构。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翻译李白诗歌再现
词缀构词是构词法中一个重要方法,正确而有效地掌握词缀对拓宽学生词汇习得的广度和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词缀构词失误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常犯的错误之一,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