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大鼠骨质疏松症(OP)疾病模型;使用植物雌激素丹参进行治疗;探讨丹参联合碳酸钙D3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为使用植物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疾病模型:20只3月龄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SD大鼠模型,造模8w后,通过检测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血清学指标(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及雌二醇水平)变化情况确定成模率。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OP模型组、丹参组、丹参+碳酸钙D3组,每组5只,随机选取5只同批次SD雌性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2.药物治疗:模型构建成功后,根据治疗情况分组给药。丹参组给予丹参注射液1mg.kg-1,丹参+碳酸钙D3组给予丹参注射液1mg.kg-1和碳酸钙D3150mg·kg-1,正常对照组、OP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0.9%Nacl),一天一次,连续给药5周。3.检测指标:给药5周后,测定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及雌二醇含量。同时采集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组织进行脱钙、石蜡包埋、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评估,观察各组骨小梁结构、骨小梁宽度。同时对脱钙组织进行电镜扫描,检测各组股骨骨小梁的结构变化。[结果]1.大鼠骨质疏松症疾病模型建立后体重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较正常大鼠升高,血清雌二醇、血钙及血磷较正常大鼠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P模型组大鼠体重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雌二醇、血钙显著降低(p<0.01),血磷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OP模型组病理染色及扫描电镜均可观察到骨小梁变细、间距变宽,且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2.血清学指标:药物治疗5w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P模型组的血钙、血磷及血清雌二醇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p<0.01);与OP模型组相比,丹参+碳酸钙D3组的血钙(p<0.01)、血磷(p<0.01)、血清雌二醇(p<0.05)均升高,而血清碱性磷酸酶下降(p<0.05);丹参组血钙、血磷和血清雌二醇均升高(p<0.05),而血清碱性磷酸酶下降(p<0.05)。3.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及分析,OP模型组骨小梁出现断裂且变得稀疏,骨小梁厚度变薄,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骨髓腔中有大量的脂肪细胞浸润。丹参组大鼠的骨组织形态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但仍可见骨髓腔内脂肪细胞浸润。丹参+碳酸钙D3组大鼠的骨小梁厚度较OP模型组显著增加,且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减少,其骨组织形态大致接近正常对照组。4.扫描电镜:丹参治疗5周后,正常对照组大鼠股骨远端松质骨丰富,骨小梁数目在各组大鼠中最多,排列紧密,连接性好,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OP模型组大鼠骨小梁立体网状结构受到破坏,骨小梁变细、变薄,数量减少、厚薄不均匀,小梁间距离增大、排列不规则,出现较多小梁断裂及游离末端。丹参组大鼠骨小梁数目较模型组增多。丹参+碳酸钙D3组大鼠骨小梁较正常对照组稍减少,厚度较均匀,立体网状结构保存较完整。[结论]1.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可成功构建大鼠骨质疏松疾病模型,且操作简单、造模周期短、稳定性好、重复性强,是一种科学可行的建模方法;2.丹参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骨损伤有治疗效果,且联合碳酸钙D3治疗对骨组织的修复作用优于丹参单独给药;3.丹参通过调节钙磷代谢、ALP及发挥其雌激素样作用,对损伤骨小梁的结构和数量具有修复作用,使骨转换趋于平衡,促进骨组织的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