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层大气作为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到低层大气和大气圈之外的空间环境和空间条件的影响。在该区域内存在着多种光学现象和动力学过程。气辉是该区域内的重要光学现象之一。气辉是处于激发态的大气分子或者原子跃迁到较低能态是辐射出来的一定波长的光。因此,气辉辐射强度依赖于光化学辐射机制。此外,辐射强度还受到大气组分密度和大气动力学的影响。气辉因此而成为研究辐射区域内的大气组分密度、温度、以及能量和物质输送的重要工具。气辉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是气辉辐射的光化学模式。光化学模式具有预报功能,但是理论模式的建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的正确与否最终要靠实验检验。因此,本论文有两个研究重点:研究气辉辐射的光化学模式及其应用;分析处理气辉辐射的实验观测资料。气辉辐射的光化学模式分析,气辉辐射光化学模式在中高层大气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详细分析了OH夜气辉辐射的光化学模式,探讨了反应HO2 +O→OH(v≤6)+O2对OH Meinel带夜气辉辐射中的振动带-转动带的影响。结果证明这个反应对初始振动能级低于7的振-转带的贡献很大,并且贡献随着初始振动能级的降低而增大。2.本文首次通过将模式计算得到的O2夜气辉辐射率的高度-纬度分布与搭载在TIMED卫星上的SABER探测仪测量得到的相比较,研究O2(1.27μm)夜气辉辐射的光化学模式。结果表明:反应O + O + M→O2(Δ) + M和OH* + O2→O2(Δ) + OH在O2(1.27μm)夜气辉辐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前者是88km以上高度范围内的O2 (1.27μm)夜气辉辐射的主要源,后者是88km以下高度范围内的O2 (1.27μm)夜气辉辐射的主要源。3. OH夜气辉辐射率高度分布剖面常被用于反演MLT区域内的原子氧密度高度分布剖面,反演时,输入参数的测量误差将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输入参数的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还没有被全面地分析。本文对这种误差进行了系统的估算,找出其测量误差对反演结果影响最大的参数,这为在将来的实验中应精确测量哪些参数提供理论依据。4.建立了利用单一OI558nm夜气辉辐射强度反演MLT区域原子氧密度峰值的方法。由于我们观测OI558nm夜气辉强度的历史比较悠久,已拥有长期、多经、纬度上的大量OI558nm夜气辉强度的观测资料,这种方法的建立有助于从OI558nm夜气辉强度的时间和空间大尺度变化特征中提取出MLT区域原子氧密度峰值的相应时、空尺度的变化特征。此外,我们依据该方法,利用位于52°N地区的地基观测站在2000-2004年期间观测到的OI558nm夜气辉强度估算原子氧密度的峰值,分析了原子氧密度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在气辉辐射实验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2000-2004年期间,位于(52°N,103°E)地区的ISTP SD RAS的地球物理观测站地基测量得到的OI558nm和OI630nm气辉辐射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2.统计分析了2000-2004年期间,ISTP SD RAS的地球物理观测站测量得到的OI558nm和OI630nm两种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7-0.9之间的夜晚数占总夜晚数的比例最高,并且正相关的几率大于负相关的。由于在中纬地区,OI558nm气辉辐射层主要位于E区,OI630nm气辉辐射层主要位于F区,因此,可以利用两种气辉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E区和F区之间的耦合关系。3.分析了SABER在2002-2007年间测量得到的O2(1.27μm),OH(1.6μm)和OH(2.0μm)气辉辐射随时间、纬度和高度的统计特征。结果之一是,在夜间,三种辐射率的峰高(峰值所处的高度,下同)最小值都出现在赤道处,并且在中纬地区,冬季半球的峰高低于夏季半球的。4.利用SABER在2002-2007年间的测量资料,借助LS谱分析方法和谐波拟合法分析了大气温度、密度、O2(1.27μm)、OH(1.6μm)和OH(2.0μm)气辉辐射中的长周期波动特征和非周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在这5个参数中,最强的波动是年变化和半年变化,此外,在赤道附近,大气温度、密度、以及夜间平均OH1.6气辉辐射和OH2.0气辉辐射的峰值和峰高中存在准两年变化特征。在纬度较高的中纬地区,气辉辐射的峰值和峰高中的年变化特征具有南、北半球反对称性。在赤道处,夜间平均OH1.6气辉和夜间平均OH2.0气辉辐射率峰高降低时,峰值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