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咏史诗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13106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晚唐咏史诗研究的时间断限、繁荣表现及原因、晚唐咏史诗的思想内容、晚唐咏史诗的审美特色等进行了综合论述。 绪论部分简单概述了咏史诗的产生和发展。咏史诗的创作可谓源远流长。自东汉班固第一次以“咏史”命题作诗后,咏史诗的创作在中国古代诗史上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咏史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题材类型。它以古人、古事与古迹为题材或感触点,对之进行吟咏、思索,以表达思想情感和认知。指出了咏史诗在晚唐时期,无论在题材内容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艺术表现的创新、完善上都较此前有了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体现出成熟发展的特征,咏史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强调了研究晚唐咏史诗的意义所在。 第一部分在综合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述许多学者长期以来对唐诗的断限研究,对晚唐咏史诗研究的时间断限进行了分析和断定,认为将将敬宗宝历朝(825-827)作为中、晚唐的交界点比较恰当。 第二部分分别论述了晚唐咏史诗的繁荣及原因,从咏史诗作和咏史诗人的数量剧增、咏史诗作题材广泛、作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咏史诗作风格多样、面目各异等方面整体概括了咏史诗在晚唐的繁盛表现,并从咏史诗自身的发展、尚古的传统思维、晚唐的社会政治背景、唐代科举制度以及作家个人因素等几方面分析了晚唐咏史诗繁盛的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晚唐咏史诗的思想内容。从感伤衰微、力图中兴;讽刺腐败、提倡廉明;反对暴政、主张仁政;反对割据、卫护统一;叹息不遇、倡导惜才;崇尚隐逸、主张身退等六个侧面论述了晚唐咏史诗的思想内容,较完整地呈现出晚唐咏史诗完整的内容风貌。指出,晚唐咏史诗各方面的内容,都在伤衰微图中兴这一中心主题之下统一起来。这一主题思想的构架,是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开始走向没落的晚唐这一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代表了晚唐一代的时代精神。 第四部分着重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晚唐咏史诗所具有的“感伤美”的独特审美特征,从诗人通过历史,鉴照到了唐王朝衰败的现实,从而对现实充满感伤;诗人借历史抒发了个人命运坎坷的痛苦,对自身遭际充满伤悼之情;诗人在历史的兴衰中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对个体存在充满感伤等几个方面,突出了晚唐咏史诗“以悲为美”的审美特性。晚唐咏史诗“以悲为美”的这种审美特征及诗作中过于浓重的理性色彩对晚唐咏史诗的影响,认为这是晚唐咏史诗在精神空间停止上升的重要原因。指出,晚唐诗人及其咏史诗由于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感与对现实的悲叹而难以实现新的超越,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诗学的悲剧。
其他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反本质主义”、“超越主客体”、“消解文艺学边界”、“超越对象性思维”等“新的美学观点”颇为流行,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
在风机叶轮直径不变的条件下,利用叶型加弯方法对轴流风机进行改型设计,可在较低转速下获得设计全压,从而达到控制风机气动噪声的设计目标.根据轴流风机的设计参数设计了一个
期刊
@@
汉代乐府古辞及魏晋六朝文人拟作构成一个具有直接影响关系的创作系列,本文称之为“乐府古辞系统”。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本文勾勒出这一系统的纵向发展脉落,揭示文学史的某些基
本文从公安小说的创作实践和公安题材的现实性出发,研究和分析公安小说的审美特性。 公安小说的审美特性从四个方面加以展开,首先对“俗”、“雅”的内涵做出明确的界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