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深渊:尼采与浪漫主义悖论关系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w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尼采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人们倾向于在两者之间简单地划等号。尼采浪漫形象的流行,与两种前理解有关。一方面,从现代性视角梳理浪漫主义,不难发现人们总体上将浪漫主义理解为积极、正面的现代形象。另一方面,人们乐意将尼采视为非理性思想的代表。将尼采浪漫化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尼采对浪漫主义批判,遮蔽了尼采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尼采将浪漫主义视为近代以来的大事件以及他的五个否定之一。与浪漫主义的纠葛,构成了尼采思想的一条线索,本论文是勾勒、还原出这一线索的一次尝试。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以及结语五部分组成,以尼采对浪漫主义的隐性接受、确证批判、克服为逻辑展开。绪论指出了尼采的浪漫形象,以及造成尼采形象浪漫化的两个主要原因,即浪漫主义的现代形象与尼采的非理性思想,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了述评。正文三章可细分为两部分。在1886年的《一种自我批评的尝试》中,尼采指出自己的使命是“用艺术家的透镜看科学,而用生命的透镜看艺术”。在《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沉思》等早期著作中,尼采借助艺术形家而上学只完成他使命的一半,即“用艺术家的透镜看科学”,这构成本论文的第一章;“用生命的透镜看艺术”的另一半使命,则在从《人性的,太人性》、《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偶像的黄昏》甚至遗稿中才真正完成,这构成本论文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讨论青年尼采对浪漫主义的隐性接受。首先梳理了青年尼采接受浪漫主义的现代性背景,宗教为人们提供统一性秩序,但近现代以来随着启蒙理性的兴起,上帝渐渐死于科学理性。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理性,只知对万物进行分解式理解,缺乏形而上学的整体性、统一性。因此,启蒙理性的秩序规划非但没有担负起为人们提供新秩序的重任,反而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原子式混乱。现代性混乱的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方面是域外的横向影响与历史的纵向累积。主观方面,一方面与现代人的内在性追求有关,另一方面与鼓吹“个性自由”的时代价值观与教育原则有关。面对现时代的混乱,青年尼采几乎同时开创了古今两条整饬混乱的道路。一条是以古希腊为师的道路,构成了希腊主义的《悲剧的诞生》。希腊主义教化教给尼采的是一种自然与文化、自然与人性的二元互动统一性观念,统一性包蕴着二元竞赛性。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均是审美主义的,具体体现在日神与酒神的二元竞赛关系,一方面,从酒神的混沌、生成之中获得日神的秩序、存在,以使生命在审美观照下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通过相反的运动,从日神的秩序重返酒神的混沌,以确保生命的活力。另一条是浪漫主义的德意志特殊道路,构成了浪漫悲观主义的《悲剧的诞生》。通过叔本华意志形而上学和瓦格纳音乐艺术的浪漫悲观主义教化,青年尼采形成了他的艺术形而上学。浪漫悲观主义教化的统一性是单向统一性,它只有从自然生成到人性存在的统一性过程,而没有相反的过程。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不再是审美主义的,而是形而上学式的,具体体现在日神与酒神的关系上就是,日神精神的个体统一性让步于酒神的共同体统一性。由于青年尼采对艺术的利用着眼于艺术的统一性、秩序性,舍弃了其中的混乱因素,他所隐性接受的浪漫主义是秩序浪漫主义,而非混沌浪漫主义。第二章论述成熟尼采对浪漫主义的道德溯源与混沌确证。成熟尼采在经历了科学转向后,用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等谱系学方法对秩序浪漫主义展开了溯源。对艺术形而上学产生了怀疑,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世界是建基于非理性、浪漫性基础之上的。从而发现了真(哲学)、善(道德)、美(艺术)领域的价值颠倒结构:超自然、超经验的价值被视为实在,自然反而被颠倒为无足轻重。在哲学的真理、谎言二元颠倒中,自然被污名化为谎言,而观念被虚构成了真理;在道德的善恶二元颠倒中,奴隶道德战胜了贵族道德,突出反映在犹太教士对上帝的去自然化、道德化。面对超验价值与启蒙理性的双重遗产,浪漫主义是两者妥协融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两种妥协方案。第一种方案将重心放在破坏启蒙理性上,是为求生成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 to becoming),卢梭企图以革命颠覆启蒙理性的虚假秩序,从而返回到自然,但卢梭想要返回的自然仍是一种道德化的至善自然;第二种方案则通过对启蒙理性的改造、收编,不再与信仰发生冲突,是为求存在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 to being),以基督教价值为最终旨归。两种浪漫主义共同反映出浪漫主义的道德本质,根本上讲是一种弱者的悲观主义,超验价值在浪漫主义这里最终衍变为价值虚无主义。人们为了避免空无感,而预设了虚无的目标,实际上是以意愿虚无的方式来对抗虚无的世界。这体现出尼采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拜伦、雪莱、克莱斯特等一大批浪漫主义作家的早逝,是浪漫主义最终的虚无主义结局的例证。所以,浪漫主义以道德为支撑的解决方案并没有真正解决信仰与知识之间的矛盾性,浪漫主义对其道德主义本质的虚弱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对强大进行了虚假仿效,是为浪漫主义的艺术伪装。伪装手段主要是艺术的过度幻觉和混沌。艺术浪漫主义既是浪漫悲观主义的艺术反映,也是对它的深化发展。浪漫主义善于佯装、表现为强大的本性、伟大的激情,这种自欺更表征出其生命贫乏与虚弱。至此,尼采完成了对浪漫主义混沌本质的确证:秩序的浪漫主义与混沌的浪漫主义是浪漫主义的两个面相,而且浪漫主义根本上是一种混沌浪漫主义,秩序只是其艺术面具。第三章转向尼采以酒神悲观主义对浪漫悲观主义的克服。浪漫主义倡导从生成到存在的单向运动,习惯于而且只用单一视角看待万物,这种单向视角的最终结果就是统一性(Einheit)。尼采重新返回希腊主义的《悲剧的诞生》,从那里借鉴了关于生成与存在的二元互动模式。一方面,新酒神精神以基督教精神为自己的对立面,表明它以生成为主导;另一方面,新酒神不再是日神精神的对立面,表明它包蕴了存在。生命本身就意味着从自然、生成之中创造出人性、存在,再以此人性、存在无畏地面对自然、生成。新酒神因此是希腊主义的酒神与日神的复合。对生命二元互动性的重新肯定,使得尼采不再追求统一性,转而肯定生命是一种复合体(Vielheit)。尼采成熟思想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永恒轮回、权力意志、超人等三个核心观念都是这种复合体思想的具体体现。尼采通过解构否定生命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打破了人们对存在的单一信仰,提出生成即是永恒的生成永恒轮回观,体现出生成与存在的二元互动,完成对自然生成清白无辜特性的肯定。尼采反对浪漫主义单一的自我保存意志,认为权力意志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生命的本质是求增长的权力意志,多元性的竞争确保了生命的活力,从而完成对人性存在的肯定。尼采继续梳理了群体道德的自我谱系,指出在灵魂原子论的统辖之下,人们的自我(Ich)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自我(Selbst),这种主体迷信注定了自我毁灭的虚无主义结局。青年尼采与成熟尼采对拜伦《曼弗雷德》评价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对灵魂自我观的批判。成熟尼采的自我观是基于肉身的自我,这种生成性的自我决定了其对自己的不断克服、超越。扎拉图斯特拉这一形象就是对超人“自我克服”精神的最佳展示。正因为超人从不为自己预设确定性目标,它才避免了虚无主义式的毁灭厄运,发展出多样性的自我,成为尼采心目中的“最高的实在性”。结语借助尼采的深渊隐喻,总括尼采与浪漫主义的悖论关系。一方面,不能忽视浪漫主义对尼采思想的两次建构性影响。第一次发生在尼采青年时期。青年尼采的反启蒙现代性,离不开浪漫主义的建构性力量。青年尼采借助艺术的力量,在浪漫主义那里找到了统一性秩序。第二次发生在尼采思想成熟时期,相较于第一次的影响,这次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浪漫主义尽管继承了超验价值领域的道德主义,但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形而上学和宗教对于超验价值是相信的,没有丝毫怀疑;而浪漫主义则是半信半疑,将真理、至善看作不得不如此的道德律令。因此浪漫主义最终发展为虚无主义。首先是带有积极意义的虚无主义,继而深化为消极的虚无主义。作为积极虚无主义的浪漫主义消解了超验价值体系的真理、至善世界,没有它尼采很难实现他的第二次思想转折。另一方面,将尼采放在现代性历程之中,不难发现尼采的反浪漫主义立场十分坚定。在启蒙现代性、浪漫现代性的巨大遗产之中,尼采以狄奥尼索斯精神肯定生命,反对启蒙现代性、浪漫现代性对生命的否定。
其他文献
新时代国内外媒体发展环境、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提升媒介素养是党中央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积极适应媒介环境变化的必要举措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实践路径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与媒介沟通的自觉性、强化信息知识与技术掌握、坚定服务人民的意识、大力支持媒体融合发展、注重塑造国家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国铁企业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梁柱”,国铁企业要着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履行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发扬优良传统,把牢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为推进企业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具体包括五个维度:一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原则,强调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二是以完善工作制度为关键举措,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以人民立场为价值旨归,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
期刊
本文选择了《医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作为微课的设计内容,具体分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组织特点,提出了基于慕课的《医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设计原则和要点,为《医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为了探究耐硼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boronitolerans YS11)的保存条件及其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海藻糖、乳糖、蔗糖和脱脂奶粉4种保护剂,并通过浓度梯度优化,结果证实,YS11在10%海藻糖中,干燥后保持较高的存活率。罗非鱼幼苗饲喂菌体发酵液,喂养70 d后,高通量测序观察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
说课是在教学改革中教学研究的新形式,教师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系统阐述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说课稿的设计在说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说课设计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
文章以我国分批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为准自然实验,探究低碳城市试点对微观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文章采用手工收集整理的重污染行业环保投资数据为样本,深入探究企业在承接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环保投资水平。同时基于环保合法性考察外部媒体关注所发挥的作用,实证检验发现:媒体关注程度高时,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体现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分
我国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国。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70版)》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322.8亿吨,其中中国碳排放量达98.99亿吨,占比30.7%,居世界首位。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