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即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DCE-MRI及DWI,评价裸鼠肺癌皮下移植瘤经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解剖形态、血管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 方法:将GFP标记的人肺癌细胞NCI-H460接种于裸鼠皮下,接种第10d选取肿瘤直径生长至0.5~1.0cm的裸鼠12只,按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并分别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处理。治疗7d后利用小动物光学活体成像系统、DCE-MRI、DWI评价两组裸鼠肿瘤体积,荧光信号强度值,血管功能参数[Ktrans、Kep(也称K21)、Ve、iAUC],以及ADC值;并与肿瘤组织透射电镜、HE染色的病理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的MVD及VEGF表达结果进行对照。对结果采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Kep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检验;VEGF为等级资料,两组间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x2检验;其他2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的比较均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定性资料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肿瘤细胞接种第7d两组裸鼠皮下均出现荧光团,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团范围逐渐增大,强度也逐渐增加。治疗7d后,治疗组肿瘤平均光信号强度值为(2.51±2.43)×1010(光子数/秒),对照组为(5.77±3.25)×1010(光子数/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4,P=0.078);治疗组肿瘤体积为(365.2±55.9)mm3,小于对照组的(987.0±264.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1,P<0.01),抑瘤率为63.0%。两组肿瘤荧光信号强度值与体积之间存在正相关(r=0.673,P=0.016)。治疗组的血管功能定量参数Ktrans、Kep、Ve及iAUC分别为(0.055±0.012)min-1、0.335(0.184,0.894)min-1、(0.297±0.041)和(7.334±3.93),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为(0.117±0.027)min-1、0.417(0.324,1.736)min-1、(0.326±0.062)和(13.28±4.245)],其中两组Ktrans和iAU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5.155、P=0.001和t=2.518、P=0.030),Kep、V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UC与MVD呈正相关(r=0.715,P=0.009),与VEGF无相关性(rp=0.484,P=0.051)。治疗组裸鼠肿瘤的ADC值为(790.9±38.2)×10-6mm2/s,高于对照组的(736.7±43.4)×10-6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9,P=0.044)。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MVD低于对照组(t=2.774,P=0.02),VEGF表达较对照组弱(x2=4.000,P=0.261)。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部分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并出现凋亡现象。 结论:利用多模态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解剖形态、血管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动态信息,有利于及时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