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选择典型内陆半干旱平原盐碱区内蒙包头山南平原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室内外实验,重点研究了区内浅部的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等电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层粒度结构、盐分和水分含量的关系,以为本区盐碱化的监测与治理提供资料与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浅部地层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值在不同的沉积类型区和盐碱化类型区差异较大。山前洪积区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均值分别为河流冲积区的近3倍、2.5倍和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典型内陆半干旱平原盐碱区内蒙包头山南平原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室内外实验,重点研究了区内浅部的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等电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地层粒度结构、盐分和水分含量的关系,以为本区盐碱化的监测与治理提供资料与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内浅部地层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值在不同的沉积类型区和盐碱化类型区差异较大。山前洪积区电阻率、极化率、自然电位均值分别为河流冲积区的近3倍、2.5倍和16倍;从重度盐碱化区到非盐碱化区,电阻率、极化率和自然电位值依次增高,非盐碱化区的电阻率、极化率和自然电位均值分别为重度盐碱化区的近3倍、4.18倍和2.2倍;②在不同的盐碱化类型区,电阻率值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在非盐碱化区的浅部地层中,由地表向下,电阻率值在逐渐降低;而在盐碱化区的浅部地层中,由地表向下,电阻率值在逐渐升高;在盐碱化区的浅部地层中,极化率值在地表位置,受盐分含量的影响作用较大,由地表向下,极化率值的变化主要受地层中水分含量的控制,盐分含量和粒度结构的变化对其影响作用较小。凡是水分含量较高的层位,极化率呈现低值;凡是水分含量较低的层位,极化率呈现高值;在不同盐碱化类型区的浅部地层中,自然电位值均存在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③在盐碱化区的浅部地层中,电阻率与盐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地层粗颗粒组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细颗粒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极化率和自然电位与盐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地层粗颗粒组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细颗粒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④根据浅部地层的电性特征对区内地层进行了电性分类。不同的电性类型可以反映地层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对盐碱化形成的影响作用。将研究区地层划分为3大类和9小类电性层;⑤浅部地层的空间组合结构(即文中所指的成盐结构)对盐碱化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极大。在电性特征和电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浅部地层结构划分为“成盐结构”和“非盐结构”2大类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易盐结构、中盐结构、微盐结构、易田结构、易沙结构、缺层结构和封闭结构等7种成盐结构类型,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盐结构类型分区。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斑岩Cu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内斑岩Cu矿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和中新世,且成矿斑岩均具有埃达克岩属性。然而,冈底斯带内还广泛发育有其它时期的埃达克质岩浆,它们却缺乏斑岩成矿作用。由于斑岩Cu矿的发育与成矿斑岩的岩浆属性密切相关,因此,对冈底斯带内不同时代成矿斑岩和贫矿斑岩进行对比研究是查明斑岩成矿能力控制机制的关键。本论文以冈底斯带内各时期埃达克质岩
本文主要通过颗粒稳定软凝聚体系进行新型多孔材料结构设计,并应用于相变储热材料的载体。颗粒稳定软凝聚体系的难点在于如何使颗粒长期稳定在气/液及油/水界面,本文主要探究了高固含量颗粒稳定Pickering泡沫、高固含量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和低固含量颗粒稳定Capillary泡沫软凝聚体系,并以无机TiO2、Al2O3颗粒和有机纤维素颗粒、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及不可更改性的特质,一旦被非法处理,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由此催生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特殊保护的现实需求。对此,应当制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专门法律保护规范,以明确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指向及救济措施,构建系统完备的保护体系。同时,应在敏感个人信息基础上强化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力度,以回应对生物识别信息产业严格规制的现实需求。综合来看,我国应构建相对独立于敏感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
本论文对北大港-板桥地区油气成藏进行研究,主要油气成藏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刻画,总结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探讨油气成藏模式,对进一步勘探做出一定的指导。研究表明板桥次凹沙三段烃源岩为主要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各层段烃源岩均有较强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生烃动力学研究表明最大生烃率对应活化能主要受壳质组、腐泥组和伽马蜡烷含量的影响。应用原始TOC,HI和TARhc和甾烷参数对板桥次凹的古气候进行了
近年来,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相继发现并确认了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商旭、邦布、马攸木、折木朗和念扎),为青藏高原南部造山型金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例。藏北商旭金矿床地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侧,矿体主要为含金石英脉,产于当穹多—崩则断裂北侧木嘎岗日群(J1-2M)砂泥质板岩中发育的次级北西西向断裂中,围岩蚀变不明显。矿石由石英和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组成,自然金以粒间金和裂隙金分
本论文的项目依托于“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直井开发示范工程开发方案”和“柿庄区块煤层气产能生产跟踪分析”。综合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及排采等资料,分析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形态、沉积环境、水文地质,煤层的几何形态、结构、埋深、厚度,煤质、储层压力、渗透性、含气饱和度、吸附/解吸特性、含气性、流体特征等储层特性,研究这些地质情况和煤储层特性的平面和空间分布规律,优选高渗富集区建立煤层气田储层模型。并
近几十年来,瞬变电磁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矿产、石油资源、地下水、地热环境及工程勘查中。电子学、计算机学及通信科学的发展,使得瞬变电磁法仪器正在向数字化、高精度、高灵敏度、高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国内瞬变电磁仪器,普遍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需要解决稳定性、接收端同步、数据采集精度较低、数据处理能力不强、系统功耗较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众多的缺陷,瞬变电磁接收系统中需引入最新的嵌入式技术以提高其整体性能。
苏里格气田西区苏156井区砂体厚度大,储层发育相对较好,含气面积大,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是产建的首选目标区;但是,该区有效储层空间变化大,二维地震资料存在的局限性,井控程度较低,产能建设尤其水平井开发风险较大。在目前钻井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急需利用新采集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工作,精细刻画有效储层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及叠置规律,建立精细储层三维地质模型,为下步水平井部署提供地质依据。本文针对苏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地震仪是地震勘溅中最关键的仪器,实现对地震信息进行接收和记录,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工程地震勘探任务往往要求勘察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轻便等优势;而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应用面的拓展趋势考虑,地震仪器还应具有尽可能多的功能,既能适应反射地震和折射地震技术的要求,又能接收地震面波和体波的信号,还能进行微地震观测。为了满足工程勘察要求,也为了适应
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和与俯冲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性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但斑岩-岩浆-热液系统能否形成大型铅锌矿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工作选择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的实验分析研究,对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探讨。综合归纳发现,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