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已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接受冠脉造影和PCI的患者不断增加,含碘对比剂广泛的应用,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引起高度重视。CIN是继低血压和手术创伤之后造成医源性急性肾功能损伤的第3大原因,占医源性急性肾功能损伤发病率的10%。CIN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相应的治疗费用增加,长期病死率也明显增加,此外,还可导致严重的肾外并发症。严重影响接受PCI患者的预后, CARE研究发现,发生CIN患者的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卒中、死亡以及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较未发生CIN患者为明显升高。提示CIN与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密切相关。因此,术前采用简易、敏感指标评估肾功能至关重要。MDRD是目前评估eGFR的经典公式,但计算相对烦琐,需要计算器辅助,不能满足临床及时评估eGFR的需要。因此,寻找一种简易的评估方法满足临床需要迫在眉睫。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可能是一个可靠的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研究目的:评价血清Cys C是否是较血清肌酐对评估肾损害更早更敏感指标。是否能够较好地预测eGFR,在临床工作中是否可以作为替代MDRD计算公式评估eGFR。研究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473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Cys C浓度,同时测定血清肌酐浓度,依据患者身高、体重及血清肌酐值,应用MDRD公式计算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eGFR作为肾损害诊断评价的指标,比较CysC、Cr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LR)评价Cys C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不同eGFR组患者在性别、身高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eGFR呈现降低趋势(P <0.05);术前、术后不同eGFR组血清CysC、肌酐、eGFR测定显示,无论术前还是术后随着eGFR的逐渐降低,血清Cys C与血清Cr逐步升高,血清Cys C及Cr均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01、-0.813(P <0.01)。不同eGFR组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异常例数及百分比显示,不同eGFR组χ2CysC=119.0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01);不同eGFR组χ2Cr=74.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01);表明血清Cys C较肌酐能更早更灵敏地评价肾功能受损。血清Cys C的阳性似然比(LR+)明显高于血清肌酐,而阴性似然比(LR-)较血清肌酐低,表明血清Cys C水平评估肾损害的可靠性较血清肌酐更好。术前、术后血清Cys C<1.0mg/L,1.0mg/L≤Cys C<1.25mg/L,1.25mg/L≤Cys C<1.5mg/L,Cys C>1.5mg/L四组血清Cr值和eGFR异常例数及百分比比较发现,术前不同Cys C水平组χ2eGFR=68.20,χ2Cr=52.54,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不同Cys C组χ2eGFR=71.23,χ2Cr=42.29,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表明无论是在术前还是在术后,与血清肌酐相比,血清Cys C都是更灵敏的反映肾功能受损的指标。不同eGFR组发生对比剂肾病患者,术前Cys C异常百分率明显高于肌酐,表明Cys C水平较血清肌酐更能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风险。eGFR正常组、轻度降低组、中度降低组,血清Cys C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2mg/L-1.07mg/L、1.18mg/L-1.24mg/L、1.61mg/L-1.81mg/L,表明Cys C≥1.25mg/L有望作为临床简易评估eGFR指标。结论:血清Cys C是评价冠心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是一个可靠、准确的敏感指标,有望用于改良MDRD公式中的赋值或替代MDRD公式作为临床简易评估eGFR指标。对血清Cys C≥1.25mg/L的患者,此时血清肌酐水平可以在正常范围,但eGFR已达中度降低,因此,该值是评估eGFR降低的界定值。对大于该值的冠心病患者,在使用对比剂时,要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术前、术后应给予充分水化治疗,术中严格控制对比剂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