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图书馆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既为教学、科研服务,又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其作用至关重要。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开始朝着高质量、高水平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资格愈发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与高校师资力量的差距明显,且进人随意性较大,人才流失与人才短缺并存,工作分类性较差,评价、激励机制不够科学,整体上表现出与社会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类似的工作水平,难以为高校学科建设以及良好的图书馆管理提供有效保障。对此,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职业资格制度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图书馆界却仍未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这就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同样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社会上有许多研究机构和人员开始关注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问题,理论界也开展了关于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研究和探讨,总体而言,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已成为共识,但在具体问题上研究还不够深入。鉴于此,文章选择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实现为核心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首先,文章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对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指出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现路径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的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发展及完善的过程进行分析,挖掘经验,得到相关启示。而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践走访河北省多家高校图书馆,对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的认知程度、可行性程度以及进展情况,发现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行性较好以及进展缓慢是目前实行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现实表现。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也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面临着政策体系支撑、组织体系构建、标准化体系建立以及保障体系的可持续等四大方面的主要问题。为此,应在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以前期准备、政策与制度设计为前提,持续加强配套政策建设,健全组织体系,统一标准,试点推广,并进行适时评估,同时完善保障体系,以此推动高校图书馆走向专业化、职业化。本文的研究,是对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实现的一次有益探索,这对于指导和构建我国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的实现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