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经·系辞下》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宇宙的最高存在,是至高无上的,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语言。“安身立命”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教育与教学的根本问题。生命作为世界的一个基本现象,其不确定性、不可逆转、不可量化、不可预见等基本特征在体育课程领域体现着极为复杂的身与心、魂与魄的关系,我们有理由说,“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培养才是体育课程的真正尺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课程研究以决定论和确定性的科学主义为研究范式,课程实施更多地执着于认知主义的课程模式之中,将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简化为几种机械的认知模式,致使学校体育课程体系陷入了唯科学主义的重围。体育课程研究把整体的、复杂的“人”简化为秩序的、可测量和计算的“物”,鲜活的“生命”变成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变成了秒表控制下有关负荷、强度、密度的数字,使体育课程陷入生物学层面,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弱化了体育课程独特的规训教化功能,学生个体生命精神和社会品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不断消退,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持续下降,于是我们不禁追问,这样的体育课程到底为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品质带来了怎样的收获?本研究基于生命教育研究的丰硕成果,在继承和反思了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体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理论的视角互换,阐释体育课程研究逻辑起点的生命原理。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体育课程环境中个体生命活动中身心与魂魄发展的关系,揭示现行体育课程研究的某些局限性,倡导以人的完整生命为体育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着重阐述了体育课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心兼修与魂魄并铸的生命宗旨。在重视体育课程对自然生命的强身健体功效的同时,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在人的教育过程中铸魂的载体作用,其主旨是从生命的三维教育观,强化体育课程激扬生命精神、铸造社会生命的规训与教化功能,使学生生命能够在规范性、技艺性,体验性、生成性的体育课程中得以滋养、表达和展示,并能够在规训与教化之中培养具有较强意志品质的社会人,实现“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理念下人的全面发展,弥补“健康第一”体育课程领域的偏失之处。当然体育课程研究要实现充分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达成生命化研究范式下的体育课程观,还绝不是朝夕之间指日可待的事情,在教育期待和教育现实之间除了不懈努力和时间检验,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