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影响引起的胃肠综合征,其特征在于排便频率增加和粪便性状的变化,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儿科最常见的四种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2002年全球由于腹泻而导致死亡的患者在所有死亡中列居第7位;据卫生部门统计,小儿腹泻中大约有19%的患儿表现为持续性腹泻,在临床上把腹泻在2周一2个月的腹泻称为迁延性腹泻,病程大于60天称为慢性腹泻。中医学中将小儿腹泻称为泄泻。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出现水样便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本次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6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为观察对象,运用“穴位贴敷结合推拿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技术”治疗迁延性腹泻的患儿, 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理论”、“内病外治理论”、“经络理论”等理论思想。具有操作方便、非侵入性、药物直达患处、避免口服药的副作用、容易被患儿接受等优点。目的:通过推拿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其对于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其安全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小儿迁延性腹泻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迁延性腹泻患儿6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由Casiofx-180计算器产生)将患儿随机分配到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小儿推拿结合神阙穴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服用妈咪爱和蒙脱石散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治疗后大便次数,症状体征综合评分,并对临床各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结束后15天再次观察大便次数,研究治疗效果持续性。结果:(1)对治疗前后患者儿大便次数比较的情况分析对治疗前后患者儿大便次数比较的情况进行分析。治疗前对两组患儿大便次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两组的大便次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于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大便次数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减少迁延性腹泻患儿的大便次数,但是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2)对治疗结束15天后大便次数比较情况分析治疗结束后15天,再次对两组患儿的大便次数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组大便次数最多者4次/天,最少者1次/天,对照组患儿大便次数最多者57次/天,最少者1次/天。对两组大便次数进行统计分析,P=0.032(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治疗结束15天后大便次数来看,试验组大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说明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腹泻的复发情况要小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身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对于患儿整体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用小儿迁延性腹泻症状体征量化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见附表1),最终计算出每位患儿治疗前后的积分差,以积分差的多少来评定整体症状改善情况。经对积分差统计分析P=0.025<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积分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推拿结合穴位敷贴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迁性腹泻患儿的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