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涉病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wei3330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涉病诗”即苏诗中与病相关的诗歌,“涉病诗”中的“病”是诗人进行自我现行生命状态审视的结果,这种结果表示诗人认为自身现行生命(肉体或者精神)处于异常状态,这种异态的认知结果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内心痛苦,最终发诸于笔端,便形成了“涉病诗”。据笔者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统计,在苏轼现存的2823首诗歌(包括诗题与诗序)中,共出现“病”字225次,“涉病诗”206首,分别占总数的7.97%和7.29%。疾病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人生痛苦,但隐藏在那些“自怨自艾”的“涉病诗”背后的却恰恰是苏轼对于生命本身的珍惜与热爱,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这些“涉病诗”的创作,呈现出较苏轼其他诗歌更为蓬勃的生命伟力和人生感悟。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了苏轼的身体状况和他的医学水平,苏轼曾经患过许多疾病,这些疾病被笔者分为突发性疾病、慢性疾病和致死病症一一解析,这是研究苏轼“涉病诗”的基础。苏轼同时还精通医药,对于身体疾病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笔者将苏轼的学医动因、学医概述以及他的医学实践也稍作介绍,从医者和儒者的双重身份来审视苏轼的“涉病诗”。第二章分析了苏轼涉病诗的创作概况与分类,苏轼“涉病诗”的时空分布,苏轼“涉病诗”的病中心理探析。从整体来把握诗人“涉病诗”的创作情况,尤其针对苏轼在“涉病诗”中表现出的人生受挫感、生命衰落感与个体孤独感的三种主要的病中心理。第三章则重点分析了诗人病中心理的成因,表达出儒家人格的两面性,一面是珍视生命,另一面则是舍生取义。这种儒家人格的双面性决定了苏轼“涉病诗”的病中心理。但苏轼通过了自身的努力消解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最终通过汇融儒释道三教的人生哲学,超越了病中心理的纠缠,达到了随缘自适,汇融天地的人生境界。第四章研究了苏轼“涉病诗”的艺术特色,从敏锐的生命触觉,典型的病态意象,隐晦的病容描写,多愁的主体形象,率真的语言风格和清健的诗歌气格,蓬勃的生命伟力。一直以来,研究苏诗者甚众,但对于苏轼的“涉病诗”很少有人关注,对于苏轼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和充分。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试图解读出一个更为客观与全面的苏轼,认识他迈向旷达人生的心理历程。同时,针对苏轼的身体状况和苏轼的致死病症等学界研究的较少,却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做了些许工作,以期有补前人研究之不足。
其他文献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大多以污泥絮体的形式悬浮在水中。胞外聚合物(EPS)作为污泥絮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聚合结构和化学组成,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起到重要作
新课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应融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去除干瘪的知识灌输,让知识保持活力。培养学生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的能力,解
为更好地评价破壁料理机的噪声,本文使用声品质评价方法对料理机不同工况下的噪声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电机转速、杯体材质、底座稳定性、工作程序等均会对噪声品质产生
<正>地点:俄罗斯莫斯科时间:2014年10月14日2014年10月14日,由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北京经纬视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砚海弄潮——王良虎书法艺术
1978年,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标志,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事业由此拉开了大幕。在这一伟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外源性资金供给渠道、农牧产成品的销售渠道,以及在农牧生产领域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融合渠道与空间场域。为此,内蒙古自
分析了双排抗滑桩结构承载的最不利状态。首先考虑纵向桩间土拱成拱机理,利用土拱抛物线拱轴线的几何特征及拱脚处的力平衡及应力状态,导出作用于双排桩桩侧的坡体土压力分布
本文分析了使用Pr2O3取代Sm2O3对CaO-Li2O-Sm2O3-TiO2(CLST)微波介质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16CaO-9Li2O-xPr2O3-(12-x)Sm2O3-63TiO2(简写为CLPST-x)陶
本文在介绍PISA阅读测试概况和评价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测试对我国语文试题命制的启示。通过将PISA阅读素养理念和《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进行对比,认为语文素养概念的
宴会是多人聚餐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明朝之前,宴会主要是达官贵人和商业巨贾们的专利,普通百姓很难涉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黎民百姓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