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涉病诗”即苏诗中与病相关的诗歌,“涉病诗”中的“病”是诗人进行自我现行生命状态审视的结果,这种结果表示诗人认为自身现行生命(肉体或者精神)处于异常状态,这种异态的认知结果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内心痛苦,最终发诸于笔端,便形成了“涉病诗”。据笔者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统计,在苏轼现存的2823首诗歌(包括诗题与诗序)中,共出现“病”字225次,“涉病诗”206首,分别占总数的7.97%和7.29%。疾病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人生痛苦,但隐藏在那些“自怨自艾”的“涉病诗”背后的却恰恰是苏轼对于生命本身的珍惜与热爱,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切渴望。这些“涉病诗”的创作,呈现出较苏轼其他诗歌更为蓬勃的生命伟力和人生感悟。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了苏轼的身体状况和他的医学水平,苏轼曾经患过许多疾病,这些疾病被笔者分为突发性疾病、慢性疾病和致死病症一一解析,这是研究苏轼“涉病诗”的基础。苏轼同时还精通医药,对于身体疾病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笔者将苏轼的学医动因、学医概述以及他的医学实践也稍作介绍,从医者和儒者的双重身份来审视苏轼的“涉病诗”。第二章分析了苏轼涉病诗的创作概况与分类,苏轼“涉病诗”的时空分布,苏轼“涉病诗”的病中心理探析。从整体来把握诗人“涉病诗”的创作情况,尤其针对苏轼在“涉病诗”中表现出的人生受挫感、生命衰落感与个体孤独感的三种主要的病中心理。第三章则重点分析了诗人病中心理的成因,表达出儒家人格的两面性,一面是珍视生命,另一面则是舍生取义。这种儒家人格的双面性决定了苏轼“涉病诗”的病中心理。但苏轼通过了自身的努力消解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最终通过汇融儒释道三教的人生哲学,超越了病中心理的纠缠,达到了随缘自适,汇融天地的人生境界。第四章研究了苏轼“涉病诗”的艺术特色,从敏锐的生命触觉,典型的病态意象,隐晦的病容描写,多愁的主体形象,率真的语言风格和清健的诗歌气格,蓬勃的生命伟力。一直以来,研究苏诗者甚众,但对于苏轼的“涉病诗”很少有人关注,对于苏轼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和充分。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试图解读出一个更为客观与全面的苏轼,认识他迈向旷达人生的心理历程。同时,针对苏轼的身体状况和苏轼的致死病症等学界研究的较少,却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做了些许工作,以期有补前人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