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qman-MGB探针的纳米粒子辅助PCR高特异性单碱基突变检测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检测单碱基突变对实时监测肿瘤进展、治疗效果和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利用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无法从过多的野生型背景序列中特异性地检测单碱基突变,这是因为常规设计的引物、探针无法分辨出单碱基的改变,导致最终输出的突变型信号被大量的野生型信号掩盖,影响结果的判断。目前对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常采用测序、数字PCR(Digital PCR,d PCR)的方法,但它们的成本较高,不适合大量样本的检测。相比之下,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是临床上最经典、最常用的技术,但由于常规的q PCR特异性较低,很少用于突变检测,特别是单碱基突变。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已被用于改善PCR的扩增产量、扩增效率、扩增特异性。受此启发,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来改善q PCR特异性的单碱基突变检测方法。研究方法1.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碱基序列中第2369位的突变(EGFR T790M)作为研究模型,在基于Taqman-MGB探针的q PCR中加入AuNPs来改善扩增的特异性。2.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大小为13 nm的AuNPs。对制备的AuNPs进行了表征(TEM、DLS、UV-VIS、zeta电位),并记录了扩增前后AuNPs的变化。同时,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AuNPs来探究提高扩增特异性的最适浓度。3.将单链野生型模板和突变型模板分别与探针在60℃下孵育30分钟,再加入SYBR Green I来反映AuNPs对模板/探针的结合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提出AuNPs提高扩增特异性的机制。4.在不同浓度范围的模板(突变型、野生型)中加入50n M的AuNPs,研究其提高单碱基突变检测特异性的模板浓度范围。5.从正常人类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作为野生型模板,固定其浓度,与突变型质粒DNA混合配置成不同突变丰度的模板序列,加入两种特异性探针(VIC探针和FAM探针分别于两种突变型模板和野生型模板完全互补配对)构建扩增体系。实验结果1.制备的AuNPs分散性良好、大小均一完全满足扩增的要求。以EGFR T790M为模板,50n M的AuNPs对野生型序列的背景噪声产生了显著抑制,同时几乎不影响突变型序列产生的检测信号,提高了单碱基突变检测的特异性。2.对比扩增前后AuNPs的变化,我们发现扩增后的AuNPs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生了红移,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结果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q PCR体系中的成分(酶、引物、模板等)非特异性的吸附在了AuNPs的表面。通过观察扩增后SYBR Green I的荧光强度变化,我们提出了基于能量屏障的理论,即引物和模板之间的成功配对需要跨越障碍,而添加AuNPs能够调整障碍。在最适的浓度条件下,AuNPs允许突变型序列与探针互补配对形成双链产生荧光信号,而野生型序列与探针不能完全互补配对,即使一个碱基的错配也无法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3.证实了AuNPs能够在10-9μM到10μM的靶序列浓度范围内提高扩增特异性,与传统的Taqman-MGB q PCR和现有PCR方法相比,可以检测到低至0.95%的突变丰度。结论实验结果证实了利用AuNPs可以有效抑制模板和探针之间的错配,从而实现高度特异性的单碱基突变分析。该方法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基于Taqman-MGB探针的q PCR。考虑到在这些检测中只需要少量的AuNPs,并且AuNPs价格低廉、容易获得,目前的实验室仪器和检测方案可以很容易地适用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我们相信,开发的基于Taqman-MGB探针的纳米粒子辅助PCR有望成为诊断各种基因突变疾病的有力工具。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其中面部蝶形和盘状红斑为特异性皮疹,而不伴皮疹的患者早期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此外,SLE患者中肾脏受累十分常见,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并发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不同肾脏病理分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不尽相同。肾脏病变中最严重的临床表
课题背景:目前,胃癌是消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我国高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在第三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有力控制,胃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但胃癌中一类特殊的类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及病死率却呈逐年增长态势。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
肺癌基因突变的检测与精准定量在肺癌的诊断及靶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数字PCR(Digital PCR,dPCR)以其直接绝对定量、高灵敏特异和无需标准曲线及校准品等特点,在背景复杂的样本中鉴定稀有突变及微小丰度差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商业化的dPCR系统存在依赖精密昂贵仪器、检测成本高、芯片工艺复杂等缺点,还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操作较为简易、费用低廉、结果判定简单的基因
慢性低氧暴露是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成人健康的众多因素之一,在临床有许多慢性疾病,最常见的包括慢性高山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处于低氧状态。长期的低氧会导致人体多器官脏器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心肌和肺组织比较敏感,血液系统中的血细胞以及肾脏等在内的多系统脏器在长期慢性低氧状态下都会出现生理性代偿甚至是病生改变。其中,大脑是最重要也是对缺氧最敏
研究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复杂的术后并发症仍是棘手的难题[1]。供肝质量、受体全身情况、手术技术和围术期治疗方案是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四个重要因素。随着肝移植手术操作步骤的逐步规范和围术期治疗方案的日趋成熟,技术瓶颈和供受体管理不再是困扰各移植团队的主要难题。但在肝源长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各移植中心纷纷尝试诉诸于扩展接纳标准以增加供肝的利用率,导致供肝质量参差不
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起源于肝实质细胞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HCC的主要病因。HCC是世界第五大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二。中国是HCC的高发国家,每年占世界HCC病例和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外科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HCC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缺乏有效的诊断标志
弗朗西斯·司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被评选为美国最杰出的十二部小说之一。该作品讲述了爵士时代盖茨比为了追求爱、金钱、地位不懈努力,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剧的故事。本文分析了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和造成悲剧的原因,认为盖茨比的悲剧是由于爵士时代扭曲的社会价值观、艰苦的家庭环境和他自身对爱情、金钱、地位的盲目追求造成的,进而反映了美国部分年轻人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挑战。自噬作为一种保守的细胞生理过程,通过溶酶体降解受损和突变的细胞质物质,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维持细胞的稳态。先前的研究表明,自噬在HCC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促癌和抑癌作用。一些自噬相关基因(ARG),如LC3和ULK1,已经成为HCC预后的新兴生物标志物。然而,这些基因的m RNA组织特异性低且在体内、外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其作为预后生物学标志的广
到目前为止,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仍然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它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有临床试验证实运动皮层兴奋性增高与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预后明显相关。然而,运动皮层的何种细胞类型导致了后期的功能恢复以及恢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我们使用光遗传学技术靶向激活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并研究激活初级运动皮层中的谷氨酸神经元是否能促进大鼠脊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HCC主要由乙型肝炎肝硬化结节进展而来。对具有乙型肝炎、慢性肝病等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超声因其方便快捷、图像实时动态等优点成为HCC高危人群筛查和随访最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超声检查对部分HCC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还需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