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人熊冲突特征、风险以及驱动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1234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导致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报复性猎杀严重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生存。西藏棕熊(Ursus arctos pruinosus)作为青藏高原的伞护种(Umbrella species),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牧民与棕熊之间的冲突急剧增加,严重影响到社区对棕熊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报复性猎杀对棕熊生存构成威胁。掌握人熊冲突基本特征、了解牧民认知与态度、识别人熊冲突风险区和冲突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和棕熊保护对策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7年至2019年在三江源地区治多县开展野外调研工作,对人熊冲突特征、牧民认知与态度、人熊冲突风险区、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以及防熊措施展开研究。研究首先设计了半结构型人熊关系调查问卷,基于问卷访谈对人熊冲突类型、空间分布、季节差异以及牧民对棕熊的容忍度进行了调查;其次,基于人熊冲突发生点位、地理环境因子、人为干扰因子以及棕熊生态学因子,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和电路理论(Circuit Theory)模型识别了人熊冲突风险区和风险扩散路径,分析了人熊冲突风险区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基于人熊冲突风险区实施空间差异化管控措施;第三,研究提出了人熊冲突驱动因素的假设,包括牧民生活习惯改变、棕熊觅食行为变化、棕熊自然食物不足以及棕熊种群数量恢复等,然后通过入户访谈、旱獭密度调查、棕熊粪便采集以及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棕熊食性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进而识别人熊冲突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评估了当前防熊措施的实施成效,了解了牧民对潜在防熊措施的认知。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人熊冲突特征与牧民态度认知研究。青海省人熊冲突高发区主要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及其周边,包括治多县、囊谦县以及曲麻莱县。高达92.31%(n=288)的受访者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人熊冲突,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牧民遭遇棕熊致害的频率高于国家公园外。棕熊典型致害类型为入室破坏,财产损失类型以门窗、家具以及生活用品为主。棕熊相比狼和雪豹造成的家畜损失更少,其主要捕食对象为羊。夏季为棕熊入室破坏和伤人的高发季,秋季为棕熊捕食家畜的高发季。受访者年龄(χ2=10.089,P=0.001)、房屋受损经历(χ2=12.596,P<0.001)以及补偿满意度(χ2=14.521,P<0.001)是影响受访者对棕熊容忍度的关键因素,年纪较小的受访者对棕熊的态度较年长者更为消极,经历过棕熊入室破坏的受访者对棕熊的容忍度更低,大部分受访者能够容忍棕熊捕食散养家畜,但难以接受棕熊入室破坏和伤人。(2)人熊冲突风险区识别。Max Ent模型识别出治多县人熊冲突风险区总面积为11577.91 km2,其中高、中、低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133.24 km2、4811.66 km2、5633.01 km2。根据Jackknife检验结果,对风险区贡献率最高的5个环境变量为LUCC(34.1%)、人口密度(31.4%)、NDVI(10.4%)、到河流距离(10.1%)、到湖泊距离(4.8%)。50.43%的风险区分布在海拔4600-4800 m之间,58.31%的风险区分布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高风险区则主要分布在与国家公园毗邻的多彩乡,占高风险区总面积的45.26%。Circuitscape Theory模型识别出风险扩散路径呈东南-西北走向,连通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内外。强电流风险扩散路径主要分布在索加乡东部和多彩乡东南部,多条风险扩散路径在多彩乡东南部汇合。强电流风险扩散路径主要分布在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的高寒草甸上。(3)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人熊冲突驱动因素与牧民定居方式、棕熊觅食行为和棕熊数量恢复有关。自定居点建立以来牧民习惯将过冬给养储存于定居点内,棕熊逐渐学会了利用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的食物。88.78%(n=277)的受访者有季节性转场习性,而大部分定居点在夏季无人照看(n=262,83.97%),增加了棕熊入室破坏的概率。虽然当前91.35%(n=285)的受访者不再将食物储存于无人照看的定居点内,但由于没能妥善处理房屋周边的家畜尸体和生活垃圾,棕熊仍频繁前往定居点附近觅食。在棕熊粪便样品中(n=21)野生动物出现的总频次占比最大(51.11%),其次为家畜(21.11%)、植物(20%)以及定居点内的食物(7.78%);单个物种出现频次位居前5的是藏羚羊(n=17,80.95%)、旱獭(n=13,61.09%)、蒙古韭(n=8,38.1%)、绵羊(n=7,33.33%)以及狗(n=7,33.33%),单个物种最大丰度值位居前5的是旱獭(a=0.60)、绵羊(a=0.49)、牦牛(a=0.44)、青稞(a=0.41)以及鼠兔(a=0.25);旱獭和绵羊出现的频次和丰度均较高。旱獭数量逐年递增,旱獭密度对棕熊取食人类食物无显著影响(P=0.329);到石山的距离(P=0.022)和到定居点的距离(P=0.040)是影响棕熊取食人类食物的关键因素,表明棕熊倾向于前往距石山较近的定居点附近寻找人类食物。在过去10年里棕熊数量有所增加(n=217,69.55%),人熊冲突加剧可能与棕熊数量恢复存在一定联系。(4)人熊冲突缓解措施实施成效评估。记录到当前已有人熊冲突缓解措施16项,96.47%(n=301)的受访者同时使用多种防熊措施。访谈结果显示,保护过冬给养的有效措施是转移(n=249),保护定居点的有效措施是让人照看(n=13),保护散养家畜的有效措施是使用传统放牧方式替代半传统放牧方式(n=30)和在牦牛身上捆绑太阳能音响(n=8)。太阳能路灯对棕熊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对于保护家畜、房屋以及人的效果明显(n=28)。以电围栏为代表的新技术措施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光伏电池电压不稳和地线安装不当(n=4)。大部分受访者期望引进防熊铁皮箱(n=297,95.19%)、修筑水泥墙(n=295,94.55%)以及提升电围栏防控技术(n=257,82.37%)来保护财产,58.33%(n=182)的受访者建议使用防熊喷雾来保护人身安全。71.79%(n=224)的受访者对当前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方案不满,其原因是案件定损较为复杂、补偿金额较少、赔付延误且棕熊入室破坏定损成功率低,其期望补偿方式依次为现金(n=246,78.85%)、商业保险(n=39,12.5%)、粮食(n=17,5.45%)、其他(n=10,3.21%)。
其他文献
我国的建筑事业发展迅速,天然砂、石作为混凝土的骨料,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河砂、碎石已供不应求,各地政府机关已逐步采取办法限制了开采。泡沫混凝土与传统混凝土相比,具有重量轻、耐火性能好、保温效果好等优点。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使用。
为探讨排涝站水闸基坑开挖支护与降水施工应用,结合马安围澳背排涝站扩容改造工程,先分析了排涝站水闸基坑开挖的方法,接着探讨了开挖支护技术应用的要点,最后论述了降水施工技术的应用。实践表明:排涝站水闸基坑开挖深度比较大,而且会受到地下渗水和排涝站自有水的影响,为保证施工质量。需要从开挖、支护、降水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好的保证排涝站水闸工程施工质量,提升排涝效果,值得施工单位高度重视。
介绍"Dynamo+Revit"开发模式以及相关流程,以一座装配式连续箱梁桥为例,采用该模式开发相应的参数化建模Dynamo代码,并对开发思路、参数化族的建立、构件参数的批量修改进行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以粘贴钢板加固法为例,根据外贴钢板的结构特征,建立相应的参数化族文件,然后采用基于结构面的建模思路获取外贴钢板以及锚固螺栓的空间位置,编制相应的Dynamo代码,实现了桥梁加固模型的高效建立及修改
目的:分析芳香避秽香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中药香囊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香避秽香囊药粉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测试分析。结果:通过NIST08标准谱图库及人工谱图解析,从芳香避秽香囊挥发油中共检测出32个峰,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68.57%,其主要成分为肉桂醛(24.82%)、广藿香醇(10.80%)、(+/-)-异龙脑(8.0
杨树(Populus)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当前,大量杨树栽培种已经在不同杨树适生区推广种植,而准确鉴定不同杨树栽培种和解析杨树重要性状遗传与分子基础是杨树生产实践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收集的91份国内外杨树栽培种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构建指纹鉴定图谱并进行倍性检测,从中选取美洲黑杨丹红杨(Populus del
分析了激光应用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内容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课程内容浅显,可操作性差,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构建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通识课程与重点课程相结合、分类型授课模式等课程理念,切实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激光应用方面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多层
面向桥梁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方协同管理难、进度失控风险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量巨大、信息孤岛难以共享继承等问题,将传统桥梁施工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结合,能减少桥梁施工人工投入,为施工管理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以某特大桥项目为背景,研究了BIM + GIS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以地理信息为基准,将BIM模型和地理场景相结合搭建数字沙盘;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将宏观的地理环境与微观的构件信息相结合,实现
文中结合工程实例,对冲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常见施工问题及应对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养分归还土壤的必要途径,微生物在凋落物木质纤维素和含氮有机物分解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叶纯林存在着凋落物分解缓慢、养分周转率低下、土壤肥力下降和林地生产力衰退等问题,而营造针阔混交林能够加速林下凋落物分解,促进碳氮养分释放,是未来人工林发展的趋势。本研究以北亚热带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檫木人工林、日本落叶松和檫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色谱技术、养分含量和分解
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工林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工林木材资源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然而,人工林木材普遍具有密度小、材质软、强度低、易变形等缺陷,导致其应用范围受限。亲水性化学小分子量极性单体,易渗透到细胞壁内,可以实现基于木材细胞壁的化学改性,从而在相对低的增重率条件下提高木材性能。本研究针对人工林杨木,以亲水性单体为主要改性剂,开发三种与木材具有较好相容性的多羟基亲水性改性体系,采用一步法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