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合成了一新型的含有尿嘧啶基团的杯芳烃衍生物UC,并采用红外,ESI-MS,1HNMR和元素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表征。作者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和LB膜的方法研究了UC对核苷和碱基的分子识别性质。ESI-MS的结果表明UC可以从核苷或碱基的混合物中识别出腺嘌呤和腺苷,并形成了UC-腺嘌呤和UC-腺苷的超分子复合物。而LB膜的结果也表明在气-液表面形成了UC与腺嘌呤,腺苷和ATP·Na2的超分子复合物,所形成的超分子复合物的单分子截面随着亚相中物质(即底物或客体)的分子截面的增大而增大。作者还采用紫外滴定和粘度测试的方法研究了UC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UC可以以经典插入的模式与DNA作用,并与DNA形成1:1的超分子化合物;这是由于UC中的碱基尿嘧啶插入到了DNA的碱基对中间,起到了识别DNA的作用。此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UC对断裂pBR322 DNA的催化作用,结果发现:在温度37℃条件下,UC的存在对H2O2断裂pBR322 DNA起到了超分子催化的作用,使DNA从闭环超螺旋的FormⅠ型转变为缺刻的FormⅡ型。本部分成果为开发新型的含有杯芳烃基团的核苷识别试剂和用于DNA定点切割的模拟酶试剂提供了理论的支持。第二部分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一个新型的双齿Ru(Ⅱ)多吡啶配合物[Ru(tbz)2(dppz)](ClO4)2,并采用紫外滴定,荧光,粘度测试的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强度与作用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辅助配体中引入富含电子的S原子后,虽然导致整个配合物的电子云密度升高,但并没有改变此类配合物通过插入配体dppz以经典插入模式与DNA结合的性质,并且具有较高的结合常数(2.1×106)。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的结果表明,富含电子的S原子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dppz类配合物光断裂0DNA的性质,可以使pBR322 DNA在光照的条件下由闭环超螺旋的FormⅠ型转变为缺刻的FormⅡ型;相应机理研究的结果表明断裂的活性物质可能是单线态氧1O2。第三部分设计合成并表征了两个新型的三齿多吡啶配体和五个新型的三齿Ru(Ⅱ)多吡啶配合物,采用紫外光谱滴定,DNA热变性实验,荧光EB竞争实验,粘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强度和结合模式,并讨论了配合物的电子排布及取代基的极性和位阻效应对配合物与DNA作用强度的影响,解释了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五个配合物均能够以插入的模式与DNA相结合,并且结合强度1>2,3>4>5。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在光照的条件下五个配合物均不能够断裂pBR322 DNA。说明这五个配合物可以在与DNA作用的同时而不对DNA的结构造成损伤,可以发展成为很好的DNA结构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