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hyzh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稻田免耕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温江、双流、绵竹、中江四个样点区的9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为基本材料,研究了稻田长期免耕、常规平作这两种耕作制度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稻田保护性耕作生态系统无论在物质循环,还是能量转换方面都有别于常规平作,稻田长期垄作免耕通过田间微地形的改变,土壤的物相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施行保护性耕作后不会引起土壤板结等问题,而且能够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的结构特性。在几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容重值最低的为温江地区的免耕4年+半覆盖(F),仅为1.19g/cm~3,较之常规平作土壤容重值降低了13.77%,而较高的集中在中江县,相对于常规平作改善程度也较低。从实验结果看,进行了三年至四年保护性耕作的温江区,土壤容重值明显降低,效果优于绵竹市的免耕6年+全覆盖,说明并不是随着免耕的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值呈现递减趋势,若在进行了3年或4年的免耕后进行适当的翻耕,可以达到降低土壤容重,并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稻田施行连续免耕后,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提高,绵竹市的免耕6年+全覆盖(H)0~20cm土壤有机质较常规平作提高了29.81%,改善程度尤为明显,这与免耕的年限密切相关。随着土壤层次的下移,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常规平作土壤有机质层次分布更为均匀,有机质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的层次性分布是保护性耕作体系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与对有机质的影响类似。保护性耕作土壤全磷的含量变化范围在0.58~1.97g/kg之间,而常规耕作的土壤全磷含量在0.52~1.33g/kg的范围内,说明施行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后,土壤全磷含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保护性耕作表层土壤的全钾含量在18.52~29.80g/kg之间,而底层土壤的全钾含量仅为9.36~15.31g/kg;相应的,常规平作的变化范围在13.01~24.29g/kg之内,保护性耕作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全钾含量差异较大。 稻田长期免耕还可以影响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与常规平作相比,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的耕作方式是0~20cm的免耕6年+无覆盖(H),为139.35mg/kg。保护性耕作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而在20~40cm速效磷、速效钾的积累相对较少,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影响的差异仍表现在不同层次
其他文献
为探讨马铃薯对磷胁迫的反应及各品种的磷营养效率差异,本试验以5个生产用马铃薯品种(中农V_(Ⅲ)、疫不加、I-1035、凉薯97、大白)的脱毒试管苗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初步研究了茎切段在正常磷及低磷培养基上生长30天时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它们的磷效率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使马铃薯幼苗的形态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磷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品种差异。 (1) 低磷胁迫下马铃薯根的伸长生长受抑制,品
黄土地区水蚀风蚀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黄土地区土壤结构状况是影响自然降水入渗,产生地面径流,引起土壤水蚀的根本问题;土壤表层团聚性差,分散性强,是易产生沙尘暴的主要
从1984年开始,农业部就在全国开展地力监测和评价工作,耕地地力评价是耕地质量的综合反映,提高评价精准,使其应用价值更高,对农业生产据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淮河平原凤台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