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分布与储层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是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层系,勘探程度较低。不同构造单元的石炭系研究程度不一致,目前的勘探成果多集中于盆地西北缘、陆梁—五彩湾一带和准东部分地区,难以形成对石炭系分布的整体认识。石炭系主要发育火山岩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岩性分布和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对推动石炭系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地石炭系钻井、二维地震资料,结合重力资料,建立石炭系进行区域对比剖面,明确了石炭系的分布。石炭系分布广泛,埋藏深度呈现北浅南深、东浅西深的特点。石炭系内部断裂发育,且多为高角度逆冲断层,石炭系往往在剖面上由断层分隔,相间分布。平面上,石炭系在不同构造单元分布不均,沉积厚度与构造单元具有匹配关系,隆起部位往往石炭系较薄,是沉积厚度小或者后期风化剥蚀作用造成的。在对石炭系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炭系火山岩微量元素特征和石炭系构造特征,对石炭纪原型盆地进行恢复,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综合前人对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划分了盆地的演化阶段:泥盆纪—早石炭世洋盆俯冲消减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伸展裂陷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侏罗纪伸展—局部前陆阶段、白垩纪—古近纪稳定大陆陆内坳陷阶段和古近纪之后前陆盆地阶段。依据钻井资料和石炭纪原型盆地恢复的成果,对石炭系沉积充填特征进行研究。早石炭世石炭系主要为海相沉积环境,晚石炭世北部为海相、南部为陆相。盆地石炭系发育火山岩、泥岩、砂砾岩、碳酸盐岩等岩性,岩性多样。石炭系火山岩、砂砾岩和碳酸盐岩可以作为储层,以火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岩石学特征、岩相、物性特征的研究,明确了风化壳和断裂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埋藏深度是碎屑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并预测出盆地火山岩储层发育有利区和碎屑岩储层发育有利区。
其他文献
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可实现钻井液连续循环,有效解决因常规钻井接单根过程中频繁开泵、停泵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作业安全性。这一技术在国外已发展的相对成熟,而在国内尚处于研发阶段。亟需结合该技术现场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分析与设计,为加快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国产化进程做铺垫。本文首先对阀式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原理进行了广泛调研,结合理论分析,对装置设计流程进行了整体规划。运用多层次模块划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装置功
VSP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相比,VSP资料具有识别能力强、勘探精度高、成像效果好等优势,能够较为明显地展现井孔附近的地质结构、岩石物性等特征,是对常规地面地震勘探资料的一个优质补充,也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中解决精细地下构造成像和油气储层描述的一项有力技术。因此,开展VSP资料处理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VSP勘探主要采用纵波震源,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转换横波,如果能够将转换横波信息充分利用,借其成
本文综合利用测、录井资料,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对比各层段烃源岩特征及差异性,探讨了烃源岩特征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等工作,结合测、录井资料,明确了烃源岩发育层段及其平面展布、纵向分布特征,并基于烃源岩厚度及其与储层的配置关系划分源储组合类型。须二段、须三段及须五段为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层段,岩性包括暗色
油气田生产中裂缝的导流能力下降是一种常见问题。对于泥质疏松砂岩来说,裂缝导流能力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支撑剂的嵌入导致裂缝变窄,从而使导流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泥质疏松砂岩地层微粒入侵裂缝,造成裂缝渗透率下降。研究导流能力下降的科学规律对于油田高效开发泥质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泥质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机理并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微粒停留方程建立了微粒运移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且考虑赫兹接触理
在声波测井领域,随钻声波测井技术近期已经成为热门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的电缆声波测井,对于随钻声波测井而言,可在钻进的过程中采集声波测井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声波数据,可以提取地层信息,及时修正和调整钻进方向,通过实时的导向修正,可以使得钻井顺利穿过目标储层,大大提高油气开发效率。但是在声波测井仪器的声源激励时,由于井内钻铤的存在,会产生沿着钻铤传播的钻铤直达波,声波数据中的地层信号会受到该种直达波信号
石油勘探不断发展,主要目标也有了变化,从前的关注点是构造勘探,如今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岩性勘探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勘探目的层深度从中浅层过渡到深层或者超深层,储层类型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发展为非常规致密油及页岩油储层等。针对新目标,逆时偏移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并且适应剧烈的地下速度变化。而逆时偏移技术还存在成像结果存在低频噪音,无法提供准确的振幅信
中国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大多数浅层油藏已被探明且被大力开发,但石油需求量并未降低反而日益增加,致使对深层碎屑岩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碎屑岩勘探已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深洼带碎屑岩储层受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的影响,实际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所计算得到的各类岩石物理参数与储层的对应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制约了深洼带储层的预测精度。本文依托于西部某盆地中央凹陷区的碎屑岩储层,该地区存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空间上的单个或多个属性差异的组合。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储层内部流体流动的方向,导致了储层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自上而下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巴西盖组、舒善河组以及亚格列木组,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在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沉积体系控制了砂、泥岩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储层结构非
随着资源勘探的持续发展,勘探目的层逐步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资源类型从常规向非常规快速过渡延伸,深部储层的勘探开发对老油气田稳产、增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震成像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将野外观测的地震记录数据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映射至成像域,使得反射波归位、绕射波收敛,从而重建地质构造空间展布形态的过程。而开展深部储层的勘探开发对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瓶颈问题是如何实现面
气侵不仅会延误钻井进度,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井喷等灾难性事故,从而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气侵的准确监测对于安全钻井至关重要。在气侵发生后,需要及时压井,而准确的地层信息求取对压井液参数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基于阈值判断的气侵监测方法通常难以在降低漏报率和降低误报率之间平衡,本文以气侵监测参数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单参数的气侵过程识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