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因此有效习得词汇成为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关键。词汇附带习得的概念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一个单词究竟要被碰到多少次,才能保证它的习得。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此外,许多研究显示,不同的阅读任务类型对于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也有不同。Laufer和Hulstijn(2001)提出的“投入量假说”认为,任务的投入量越大,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越好。本文以词汇附带习得假设以及投入量假设为依据,旨在调查不同的阅读任务、词汇的出现频率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高中生词汇即时附带获得和保持的影响。该研究以深圳市某高中高二两个班学生作为被试。在实验过程中,A班被要求阅读完文章后完成含有目标词汇的翻译任务,同时B班被要求阅读相同文章后完成选词填空任务。目标词汇在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分为2-3,4-5,6-7次三个频率组。两个班在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后都必须接受相同的即时目标词汇测试。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需要接受相同的目标词汇后测。实验所得数据通过SPSS 17.0进行分析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完成阅读任务确实能够附带习得词汇。词汇出现频率对词汇的习得有影响,词汇出现频率越高,词汇即时习得和保持的效果越好,6-7次出现频率取得的效果最佳。虽然4-5次和6-7次频率组词汇即时习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词汇保持效果,学生至少需要接触目标词汇6-7次。不同投入量的阅读任务对词汇的保持有不同的效果。在本研究中,翻译任务比选词填空任务的词汇保持效果更好,然而翻译任务与选词填空任务对词汇即时获得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即时词汇和延时词汇测试中,任务类型和词汇出现频率都不产生交互作用。此外,阅读后翻译含有目标词句子与6-7次词汇出现频率的结合对词汇的即时获得和保持都最有效。基于以上结论,文章对阅读中的词汇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以促进词汇的附带习得。其次,对于阅读材料的编纂者来说,要注意调节和控制生词在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以确保生词的接触频率,促进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良好的词汇保持效果,在教学中需要布置恰当任务、合理安排复习以达到新知识的最佳接触频率。最后,由于翻译任务比选词填空任务的词汇保持效果要好,所以在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恰当地使用翻译任务以促进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