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眶是位于颜面部正前方的一个解剖部位,双侧眼眶对称,眼球突出度存在于一个正常范围内。临床上常见由于眼眶肿瘤摘除或眼外伤造成眶内容减少、眶容积增大引起眼球内陷,或由于眼眶骨折后因眼外肌嵌塞粘连造成复视。目前矫正眼球内陷的方法主要为眶内放置填植物。眶内填植物常常为生物材料,术后可因排异、感染导致手术失败。解除眼外肌嵌塞可以通过手术解决,但对于粘连所致的功能受限尚无安全有效的手段。 自体脂肪移植在眼科的临床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年的历史。脂肪组织来源丰富,组织取材容易,由于是自体无排斥反应。目前在眼科临床主要应用真皮脂肪移植和颗粒脂肪注射移植,用于矫治各种眼球摘除术后眼窝塌陷、眼睑凹陷畸形、眼部皱纹等。尚未见游离脂肪瓣眶内移植报导。 本研究取家兔为实验动物,因兔眼眶内仅在Tenon’s囊内有少量的脂肪组织,其它部位尚未发现呈块脂肪,眼眶外上方宽而深,植入游离脂肪瓣后利于对比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兔自体脂肪瓣眼眶移植后体积存活量的变化,并进行CT影像、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研究,探讨游离脂肪瓣眼眶移植成活情况及脂肪成活机理。从而为临床应用自体脂肪瓣眼眶移植矫正眼眶内容不足,以及解除眼外肌嵌塞粘连提供理论基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学.鉴论文. 方法: 选用成年白兔18只,取腹股沟脂肪垫,分为2块lml脂肪瓣,分别经结膜入路植入两侧眼眶外上方,按移植后时间分为3组,观察移植后l、2、3个月体积变化,并通过CT研究移植后1、2、3个月脂肪瓣影像学特征,同时进行组织结构特征以及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 结果: 1.兔自体脂肪瓣眼眶移植后1个月,脂肪瓣体积明显减少,平均减少40.83%;移植后2个月、3个月体积减少不明显,3个月时体积平均减少50.97%。 2.CT影像显示移植区1个月呈不均匀密度影,2个月以低密度为主,偶可见条状高密度影,3个月呈均匀低密度脂肪影。 3.光镜观察移植后1个月:脂肪细胞坏死,呈囊腔样改变,可见大量慢性炎细胞、嗜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前脂肪细胞聚集。随着移植体血运建立,前脂肪细胞逐步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移植后2个月:可见部分脂肪细胞聚集形成脂肪小叶,囊腔样改变减少,炎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明显减少。移植后3个月:脂肪细胞形态,脂肪小叶结构接近正常脂肪组织,但仍见散在前脂肪细胞聚集。 4.病理图像分析显示:移植前正常脂肪细胞面积占单位面积百分比约为93.17%,移植后1个月约为42.41%,2个月约为69.74%,3个月约为85.55%。移植后3个月,脂肪细胞面积占单位面积百分比,己经接近正常脂肪细胞。2001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电镜观察移植后1个月,可见脂肪细胞坏死,不典型凋亡,同时还可见活化的脂肪细胞前体,及大量的前脂肪细胞分化活跃;移植后3个月可见新形成的脂肪细胞、分化成熟的前脂肪细胞及静止的脂肪细胞前体。 结论: 兔自体脂肪瓣眼眶移植后3个月,脂肪瓣部分存活,体积稳定,体积存活量50%左右。组织结构观察证实:自体脂肪瓣眼眶移植后3个月,脂肪瓣接近正常脂肪组织结构。CT影像显示3个月内移植脂肪瓣密度变化情况,与同时期组织学变化相一致,从影像学也证实了脂肪瓣的存活。超微结构显示:脂肪移植后存活的脂肪细胞,是由脂肪组织内的脂肪细胞前体活化成为前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而来。为眼科临床应用自体脂肪瓣眼眶移植矫正眼眶内容不足,解除眼外肌嵌塞粘连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