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喜剧片配音中文字游戏的翻译——翻译《成长的烦恼》之苦与乐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游戏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极具争议的问题。各个翻译学家所持态度不外乎消极与积极两大类:消极派认为文字游戏不可译,而积极派则认为文字游戏可译,并且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对文字游戏的翻译持积极态度,以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中的众多文字游戏作为研究对象,在Gutt所提出的关联翻译观的框架下对文字游戏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关联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际的交际,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成功交际,换言之,翻译的终极目标就是使译语读者通过推理领会到原作的意图。因此,译语文本是对原语文本的语际阐释,而且这种阐释是基于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达到与读者的最佳关联,即以最少的付出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此框架下,文字游戏的翻译并非单纯的语码转换,而是涉及认知环境的转换,其最终目标是使得译语读者通过推理加工领会到文字游戏中所蕴涵的意图。 本文首先结合Delabastita对文字游戏的论述,对《成长的烦恼》中的文字游戏从语言结构和文本功能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对文字游戏的可译性进行了肯定;然后,通过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期盼的分析,区分出了一级交际环境和二级交际环境,进而就不同的交际情况采取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的方法对文字游戏进行处理。直接翻译实现了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的相似,即同时保留原文字游戏的内容和形式;间接翻译则只能达到部分的相似,即在相关方面的相似,因此需要根据原作意图和读者语境对文字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取舍调适。 最后,笔者将文字游戏的翻译置于配音模式这一特殊语境中进行了分析,提出声画同步是关联翻译观对配音翻译的要求,是实现成功交际的重要因素。随后,笔者从语音同步和内容同步两方面对文字游戏的配音翻译进行了探讨。 总之,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指导下,文字游戏的翻译并不在于恪守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应以最佳关联为目标,在必要时对内容和/或形式进行适当调整,使得读者通过语境分析推理领会原作的意图,最终实现成功交际。
其他文献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及福科尼尔的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孟子》中的隐喻现象,梳理归纳出三种主要的隐喻:1、“时雨是仁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翻译界掀起了一股名著复译热。如今,步入大小书店,来到外国文学作品专架前,各种名著的新旧译本琳琅满目,如俄罗斯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就有十多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