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活性成分二苯乙烯苷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及肝毒性的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THSG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目的:探讨THSG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THSG(0.6m M、0.7m M、0.8m M、0.9m M、1.0m M、1.1m M、1.2m M、1.3m M、1.4m M)作用于胃癌MGC803及MGC7901细胞24小时,cck8法检测两种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得出IC50后,以IC50为依据选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平板克隆法检测两种胃癌细胞的增殖克隆能力;TRANSWELL法检测两种胃癌细胞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周期分析两种胃癌细胞周期变化。结果:cck8结果表明,THSG呈浓度依赖性显著降低体外胃癌MGC803及MGC7901细胞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凋亡蛋白表达不出现变化(P>0.05);正常肝细胞经过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A组显示二苯乙烯苷处理下LO2正常肝细胞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肝细胞凋亡因子m RNA表达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HSG对肝组织和肝细胞不存在损害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4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2例SPTCL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1、12例SPTCL患者,男7例(58.3%),女5例(41.7%),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中位发病年龄28.5岁(18-65岁),8例<35岁(66.7%)。2、临床表现:皮损表现为多发的痛或无痛性皮
目的:利用高滴度人血清HBV接种新生树鼩,构建HBV慢性感染树鼩模型,并且观察感染后树鼩体内IL-17、IL-23与IL-8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IL-17、IL-23与IL-8在HBV慢性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新生树鼩25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7只。实验组树鼩于第1,3日龄经双侧大腿皮下接种人HBV(10~7IU/ml)血清,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每次接种量为300μ
目的: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收集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资料、治疗方法、随访数据和预后等资料。通过电话、查阅住院或门诊病历的方式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18日。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
目的: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左右半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初步探讨其与左半结肠癌及右半结肠癌发生、进展的关系以及与临床肿瘤病理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进一步为两者在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提供证据。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经广西区人民医院手术以及术后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左半结肠癌(LSCC)及右半结肠癌(RSCC)的各59例切片
目的:1.评估曲安奈德、CO2点阵激光、优化脉冲技术(Optimal Pulsed Technology,OPT)的联合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2.为临床上增生性瘢痕联合疗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案。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63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曲安奈德、CO2点阵激光、OPT的联合疗法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
目的:神经胶质瘤是原发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难治愈性和高致死性的特点需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具有较好催化性能和氢亲和性的氧化还原石墨烯负载钯纳米材料(rGO@Pd)吸附氢气,合成富含氢气的氧化还原石墨烯负载钯纳米材料(rGO@PdH),以胶质瘤U118细胞为细胞模型,通过体外实验研究rGO@Pd和rGO@PdH对胶质瘤细胞的氧化还原水平、细胞增
背景和目的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普及和治疗时间的延长,艾滋病病毒(HIV)耐药的问题日益突出。HIV分子网络研究有助于发现HIV-1传播特征和重点人群。钦州市作为广西艾滋病疫情严重的城市之一,还缺乏针对HIV-1感染者的治疗前耐药和分子网络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以钦州市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治疗前耐药和HIV分子网络的相关研究,旨在了解钦州市未治疗HIV-1感染者的耐药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腺癌,且为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共纳入转移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beam Breast Computed Tomography,CBBCT)血管成像技术的乳腺血管及血供评价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0例患者的临床及CBBCT影像学资料。采用具有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设置的专用CBBCT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OY-TES-1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但同时又存在表达的异质性,因此限制了OY-TES-1单独作为肿瘤疫苗的应用。已有文献报道,肿瘤中存在多个CTA“蔟集性”共表达的现象,为基于CTA的多价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瘤高表达、与肿瘤纯度和预后相关的CTA,对候选CTA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