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人们目之所及的地方,比如城市广场的广告栏、通往机场的“高炮”广告柱、楼宇的电梯入口及轿厢内、地铁站台的墙壁、公交系统的车厢……“户外广告”总是扑面而来,触动着人们的消费神经。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从上个世纪初以月份牌为主的商业招贴,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慢慢转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宣传画,又如何在运动减弱、经济起飞的年代转向商品宣传画,这些户外张贴的商品宣传画曾经存在短暂的辉煌,而当媒体的更替让它们失去附着之后,广告如何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大众媒体中。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新中国宣传画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历史的梳理方面,创作角度的研究廖若晨星。本文对新中国宣传画创作的研究建立在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创作者、接受者的框架上。第一章研究新中国宣传画主题与形象的确立,分别从国家意志的显现、命题式创作、人物形象的确立三个方面展开;第二章研究新中国宣传画的创作形式与表现,分别从简明有力的标题、聚焦明确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达、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四个方面展开;第三章研究新中国宣传画的作者、受众与传播途径,作者研究从新中国宣传画创作队伍的构成,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宣传画对中国画家的影响,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宣传画创作群体三方面展开。受众研究从新中国宣传画的受众主体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接受的心理特征、人民大众对宣传画的接受与反馈三个方面展开。传播途径研究概括了新中国宣传画传播的四种主要途径。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如今的宣传画与广告创作提供一些借鉴价值,并且希望引起人们思考:如今,我们如何用宣传画(或曰“招贴”、“海报”),或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展出现的宣传影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数字影像等,来塑造国家和公民的形象、传播主流价值观?如何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或者更广泛地说,当今时代的艺术该如何担负宣传的责任,解决好以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