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麻是麻纺与造纸重要的纤维原料作物。为深化红麻种质资源研究,本研究以从国内外引进的84份红麻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为材料,在完成红麻供试材料DNA提取的基础上,对84份材料进行了SRAP分子标记,用筛选出的多态性较好的26对SRAP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和标记分析。按Nei-li的方法计算其相似系数分别对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内的84份材料和69份栽培品种材料进行分子聚类分析;并利用74份栽培品种的10个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 在74份红麻栽培品种10个产量与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韧皮纤维产量构成因子,贡献率为52.68%;第二主成分为茎杆皮骨比构成因子,贡献率为12.96%:第三主成分为纤维品质构成因子,贡献率为10.77%;第四主成分为晒干率构成因子,贡献率为9.18%。其累计贡献率达86.07%,均有互为独立的性状构成因子。其主成分构成因素合理,能够较客观地揭示红麻核心种质主成分构成向量特性及其相对重要性。 (2) 在欧氏距离聚类图中,当取值D=25.18切线L1时可把上述74份栽培品种分成2类,即由58个品种组成1个大类群和散布构成的个类群体。当取值D=20.08时切线,聚在同一个大类群的58个品种可分成10类,即由32个品种聚成的一个大类群、由12个品种组成的一个中类群、由3个品种组成的3个小类群,以及由ZB90、Bg52-1、福红6号、85-135和粤引4号5个单一品种自成体系的个类。 (3) 对84份供试材料提取的基因组DNA,筛选出多态性好的26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329条带,多态条带计248条,多态条带比率(PPB)为75.4%。 (4) 从84份红麻材料SRAP数据构建的分子树状图可知,在切割线L1取值为8.5时可将供试材料中的野生种与半野生种和栽培品种完全分开。说明野生种与半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它们的基因型明显有别于半野生种和栽培品种;揭示了野生种与半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之间的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大。而在栽培品种的不同类群中,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5) 从69份红麻材料SRAP数据构建的树状图可知,国内选育的多数供试材料之间的基因型遗传差异较小,其遗传基础相对狭窄,应通过种质创新拓展红麻的遗传基础。研究还表明,利用类群间的遗传差异性选配杂交亲本,能比较快地选育出基因互补的优良新品种;SRAP分子标记可提供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有价值的生物学信息。 本研究还对红麻DNA提取质量、红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等作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