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比重大,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残疾人群除了身体机能无法完全自理外,还产生了性格、行为①、心理上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性格方面自卑、孤僻,在情绪方面敏感、易怒,在行为方面不敢与人主动沟通、害怕直视对方的眼睛、与同学关系较差、学习兴趣低,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低等特点。另外,受到传统观念限制,社区对残障儿童认识存在偏颇,对残障儿童的支持较少,社会对残障儿童的接纳尊重包容欠缺。可以说,残疾人群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有效融入社会。国家和社会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医疗康复、教育培训以及综合服务方面协助残疾人逐渐融入社会,但是由于自身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他们对于社会各种福利政策了解较少,参与度不高,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排斥现象,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本项目突破传统做法,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手法,通过外部因素影响主观自信心、情绪处理、正向人生观,最终实现主动融入社会的目的。本文首先从项目背景及街道内10名残障儿童的需求情况提出了项目来源,并提出了项目预设,然后论述了项目采用整合小组工作的手法,预估了项目以期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接下来,本文重点论述了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项目的六期小组活动。“快乐你我”第一期小组活动。通过组员之间的自我介绍、有缘认识你、分享等方式建立小组关系,订立小组契约和阐述对小组的期望①;“烦恼远去”第二期小组活动,针对由于适应性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自卑自闭的残疾人,设立游戏环节开展情绪宣泄、支持性表达,让组员减少心理上的压力并建立良好的心态;“特别的我”第三期小组活动,通过手工制作引导组员互相分享自身的优势、劣势,从而更好认识自我,增强动手能力,激励他们互相支持与鼓励;“面对陌生人”第四期小组活动,以角色扮演、PPT展示、游戏的方式使组员认识到陌生人的友好及他人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并更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亲近社会”第五期小组活动。通过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激励组员树立走出家门的信心,主动融入社会;“快乐分享”第六期小组活动,通过PPT回顾前期活动,彼此发现印象最深的时刻及大家的变化,及时处理离别情绪。最后,本文从社工时间分配投入、主观感受、组员及家长反馈四个方面进行了项目评估,肯定了组员的变化与项目目标的实现。同时,项目还在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即专业关系建立中的投入、小组结束后的跟进、小组动力的运用、小组过程的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