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新型含糖聚合物的合成、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通过合成两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糖单体来制备不同糖基修饰的丙烯腈共聚物,进而得到他们各自含糖聚合物的电纺膜,通过电纺膜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考察糖基含糖及糖基结构对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 以干燥的HCl气体为催化剂,以丙烯醇与无水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环状糖烯丙基葡萄糖单体;同时利用甲基丙烯酸-2-胺乙酯盐酸盐在三乙胺的作用下对葡萄糖内酯进行选择性开环,简便高效地合成了新型直链的糖单体甲基丙烯酸-2-葡萄糖酰胺乙酯。通过红外、核磁、电喷雾质谱、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水相沉淀聚合最佳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丙烯腈-烯丙基葡萄糖共聚物,制备分子量适中、含糖量不同、适宜静电纺丝的含糖聚合物;同时通过甲基丙烯酸-2-葡萄糖酰胺乙酯与丙烯腈的水相沉淀聚合制备了新型含糖共聚物以用于静电纺丝,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总单体浓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引发剂与单体配比为1∶500,反应时间6小时,总单体浓度2mol/L。进一步将得到的聚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分子量的测定。制备了该聚合物的致密膜,并测定其水接触角、血小板黏附情况。发现随聚合物中糖组分的增加,膜表面静态水接触角呈下降趋势。未改性聚丙烯腈致密膜接触角为62°,改性后可下降到52°。含糖量高的聚合物膜血小板黏附数量大大减小,表明其血液相容性明显提高。 利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分别制备丙烯腈-烯丙基葡萄糖共聚物和丙烯腈-甲基丙烯酸-2-葡萄糖酰胺乙酯共聚物的纳米纤维,并用扫描电镜对电纺膜的直径和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纺丝条件对电纺膜直径的影响,发现纳米纤维直径随浓度、纺丝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电压、纺丝距离及含糖量的增加而减少。将含糖聚合物电纺膜应用于蛋白质识别,发现糖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力随含糖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蛋白质与环状糖烯丙基葡萄糖的相互作用力要大于直链糖甲基丙烯酸-2-葡萄糖酰胺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