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临床研究为主,对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干预肾阳虚型胚胎移植反复失败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效应进行评价,通过研究与观察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对肾阳虚型胚胎移植反复失败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进一步了解中医药疗法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改善肾阳虚型胚胎移植反复失败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的临床使用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为中医疗法对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探索出更为安全、有效、方便的辅助治疗方法,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辅助临床对于胚胎移植失败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妊娠率。 方法: 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武警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移植失败后于我院就诊并且辨证为肾阳虚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排标准的38例患者进行中医药疗法干预,釆用非随机非盲法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观察法研究,让患者于移植失败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月经来潮结束之后开始行温灸疗法配合服用补肾调轴方,温灸疗法隔日一次,中药每日连续服用,月经期停止治疗,下一月经周期再开始进行温灸配合服药,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即三个疗程。 ①温灸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腹部皮肤),常规消毒并清洁患者脐部及下腹部皮肤,再将湿敷贴(制作方法:将中药打成粉末,称取20g,用清水调和至糊状,均匀涂抹于20×15cm的桑皮纸上,放在神灯下,距离神灯30cm,垂直照射1min)贴于患者的脐部及下腹部皮肤(可覆盖神阙、关元、子宫穴等穴位),然后将灸柱点燃,放入灸盒内,将灸盒置于患者腹上施灸,施灸过程中注意调节温度,以患者感觉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时间为20min,隔日一次,月经期停用,于下一月经周期,月经来潮结束之后再开始温灸治疗,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 温灸疗法所用湿敷方为自拟补气养血方,药用:党参30g,炒白术20g,茯苓15g,当归20g,川芎15g,白芍20g,熟地黄20g,生黄芪15g,肉桂10g,菟丝子20g,覆盆子15g,炙甘草10g。本方为十全大补汤加味,以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加补肾之品菟丝子、覆盆子共奏温补气血,补肾填精之效。 温灸注意事项:若实施温灸时由于施灸时间过长或艾绒脱落导致局部出现水泡,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处理水泡及烫伤部位。 ②中药口服用药为补肾调轴方加减,采用康仁堂药房的全成分中药免煎颗粒制剂。补肾调轴方组成:鹿角胶10克、紫河车5克、党参30克、淫羊藿30克、女贞子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柴胡8克、香附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10克,功能主治:补肾调轴、疏肝益脾填精,每日2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月经期停药,于下一月经周期,月经来潮结束之后再开始服药,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 患者为期三个月的中医药治疗结束后按其原就诊医院的常规标准方案,进行胚胎移植。 本研究是以经阴道超声诊断仪作为监测手段,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类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类型,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量表的评分,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妊娠结局情况,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监测所得指标的数据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以及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形态类型以及血流灌注类型的变化以及差异。采用秩和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差异。同时,比较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血流灌注类型与中医证候积分间是否存在差异性。 结果: 1.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8.53±0.619mm)较治疗前(7.87±1.347mm)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指标经治疗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1)。 2.治疗后患者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以B型为主,占60%;其次为A型内膜,占31.4%;C型内膜占8.6%;治疗前子宫内膜的形态类型以C型为主,占48.6%;其次为B型内膜,占31.4%;A型内膜仅占20%;子宫内膜形态类型指标经治疗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形态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0.01)。治疗后行IVF-ET成功妊娠的16例患者中A型和B型内膜共有14例。 3.治疗后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类型以Ⅱ型为主,占54.3%,其次为Ⅲ型,占34.3%,Ⅰ型内膜占11.4%;治疗前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类型以Ⅰ型为主,占45.7%;其次为Ⅱ型内膜,占42.9%;Ⅲ型内膜仅占11.4%;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类型指标经治疗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子宫内膜的血流灌注类型较治疗前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治疗后行IVF-ET成功妊娠的16例患者中Ⅲ型和Ⅱ型内膜共有15例。 4.治疗前后肾阳虚型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11.46±4.203分)较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25.91±3.584分)减少,中医证候总积分得到改善,且治疗前后各症状及体征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治疗后均获得改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3%。 5.治疗后有19例患者成功妊娠,其中16例行IVF-ET妊娠,3例自然妊娠,治疗后经IVF-ET技术成功妊娠的妊娠率达45.7%,治疗后患者的总妊娠率达50.0%。 6.子宫内膜厚度与中医证候积分之间呈弱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0.242,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说明内膜厚度越高,其证候积分越低。将内膜厚度分成三组,即1组为薄组;2组为中组;3组为厚组,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1组(23.00±6.583分)>2组(18.16±8.877分)>3组(17.29±7.261分),三组间的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0.05),说明不同子宫内膜厚度间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同时,不同内膜厚度分组与不同积分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58>0.05)。 7.子宫内膜形态类型与中医证候积分之间呈低度正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381,P=0.01<0.05)。内膜形态类型为C型的患者积分(24.50±5.726分)最高,其次为B型(16.34±8.326分),积分最低者为A型(16.22±7.826分),说明内膜形态类型与中医证候积分有相关性,但相关性低。三组内膜形态类型间的积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说明不同内膜类型的中医证候积分值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内膜形态类型为A型或B型的患者的积分较内膜形态类型为C型患者的积分低。 8.子宫内膜下血流灌注类型与中医证候积分之间呈低度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r=-0.375,P=0.001<0.05)。内膜形态类型为Ⅰ型的患者积分(23.30±6.952分)最高,其次为Ⅱ型(17.94±8.374分),积分最低者为Ⅲ型(14.31±7.264分),等级越高其积分越低,说明内膜下血流灌注类型与中医证候积分有相关性,但相关性较低。这三组内膜下血流灌注类型间的积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内膜下血流灌注类型的积分值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内膜下血流灌注类型为Ⅲ型或Ⅱ型的患者较内膜形态类型为Ⅰ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 结论: 1.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能够有效的改善肾阳虚型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其临床的妊娠率以及妊娠的成功率。温灸疗法配合中药治疗肾阳虚型胚胎移植反复失败者,体现了中医内外同治的学术思想与理念,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通过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的治疗,发现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能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内膜形态类型、改善内膜血流灌注的情况,进而使子宫内膜容受性得到一定的改善,提示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3.通过温灸疗法配合补肾调轴方的治疗可以使肾阳虚型患者的症状即中医证候积分得到显著改善,进而使子宫内膜容受性得到改善; 4.通过对治疗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并成功妊娠者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A型和B型内膜更有利于妊娠;血流灌注越好(即Ⅲ型和Ⅱ型)其妊娠率越高; 5.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血流灌注类型与中医证候积分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内膜越厚,内膜形态类型越好(即A型和B型),血流灌注越好(即Ⅲ型和Ⅱ型),其中医证候积分越低,肾阳虚的程度越轻,反之,则积分越高,肾阳虚的症状越重,但其相关程度低,有待进一步深入性研究与观察。 6.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病机是肾阳虚、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衡,以及“肾主生殖”的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存在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