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优化酸枣仁皂苷部位提取分离方法;建立酸枣仁皂苷部位指纹图谱;建立酸枣仁皂苷部位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小鼠慢性应激模型研究酸枣仁皂苷部位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1、根据酸枣仁皂苷部位特性,优化酸枣仁皂苷部位提取分离方法。2、应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建立了酸枣仁皂苷部位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酸枣仁皂苷部位中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白桦脂酸、白桦脂醇的含量,为酸枣仁皂苷部位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初步考察酸枣仁皂苷部位血清指纹图谱和脑匀浆指纹图谱,为今后谱效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3、选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动物抑郁模型,分别考察酸枣仁皂苷部位对小鼠体重、自主活动、糖水摄入量、悬尾实验(TST)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FST)不动时间的影响,用以评价酸枣仁皂苷部位抗抑郁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脑内单胺氧化酶A、B(MAO-A、MAO-B)含量,为阐明酸枣仁皂苷部位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提供依据。结果:1、根据酸枣仁皂苷特性,对前期设计的酸枣仁系统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优化,优化后方法所得总皂苷含量有所提高。2、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法建立了酸枣仁皂苷部位色谱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 TC-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min,15%A;0~10min,15~25%A;10~20 min,25~45%A;20~30 min,45~60%A;30~45min,65~70%A;45~55min,70%A;55~70 min,70~80%A;70~90 min,80~100%A;90~120min,100%A;运行时间:120min;流速:1ml·min-1;柱温:35 ℃;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04 nm。在此色谱条件下各峰达到完全分离,分离度良好。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酸枣仁皂苷部位中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白桦脂酸、白桦脂醇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酸枣仁皂苷A在1.00~16.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Y=31992X-86180,r=0.9993,加样回收率为99.18%,RSD为1.11%;酸枣仁皂苷B在0.50~12.0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 Y=30824X-23938,r=0.9995,加样回收率为 99.48%,RS为1.40%;白桦脂酸在2.50~40.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Y=77095X-6×106,r=0.9990,加样回收率为100.2%,RS 为1.59%;白桦脂醇在0.25~4.0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Y=69369X-5×106,r=0.9997,加样回收率为99.50%,RSD为1.14%。以上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达到一次进样同时测定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白桦脂酸、白桦脂醇含量的目的,可以节约测量时间,简化测量步骤,为建立酸枣仁皂苷部位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酸枣仁皂苷A、B、白桦脂酸、白桦脂醇初步考察了酸枣仁皂苷部位血清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各自测量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通过对多种抑郁模型及给药小鼠血清指纹图谱进行考察,初步探讨了酸枣仁皂苷部位体内药效物质基础。3、应用小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分别考察了酸枣仁皂苷部位对小鼠体重、自主活动、糖水摄入量、悬尾实验(TST)不动时间、强迫游泳实验(FST)不动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小鼠体重增长明显增加、自主活动次数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小鼠糖水摄入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FST和TST不动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酸枣仁皂苷部位能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单胺氧化酶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酸枣仁皂苷部位与模型组比较均可抑制MAO-A、MAO-B活性,说明酸枣仁皂苷部位有一定的单胺氧化酶抑郁作用,其抗抑郁效果与其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相关。结论:本研究确定了酸枣仁皂苷部位提取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化生产。实验所建立的酸枣仁皂苷部位HPLC指纹图谱,色谱峰分离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指标成分的定性鉴别。采用HPLC-DAD法同时测定酸枣仁皂苷部位中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白桦脂酸、白桦脂醇4种成分的含量,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酸枣仁皂苷部位的质量控制。血清及脑匀浆指纹图谱的初步考察为进一步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有效组分的确认奠定了基础。经药效学实验证实,酸枣仁皂苷部位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模型小鼠可改善其抑郁行为,且抗抑郁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量效相关性,可为确定合理的剂量提供实验依据。单胺氧化酶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皂苷部位能有效抑制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脑内MAO-A、MAO-B活性,提示酸枣仁中的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且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