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历史进程中的国家与部落关系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与部落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叙利亚历史进程中未曾中断的一条主要线索。叙利亚地区已知最早的本土国家埃勃拉城邦,便是由史前部落社会的高级形态哈拉夫酋邦在资源富集、地区间贸易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化而来。早期国家形成之后,叙利亚的史前部落并没有消失,他们成为与国家对等存在的非国家社会,与叙利亚的早期国家展开了和平交融、武力对抗以及取代同化三种形式的人类交往。从赫梯古王国征服叙利亚开始,随着古代国家的不断扩张,部落逐渐丧失了与国家的对等地位,并最后转化为经常处于国家宗主权和霸权之下的次国家社会。作为次国家社会的部落仍然在叙利亚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叙利亚国家和文明建构的重要参与者与利益攸关方,也是帝国、王朝、殖民地等不同类型国家重要的交往对象。1946年,叙利亚民族国家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叙利亚国家和部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然而,独立初期的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是典型的弱国家,部落则是叙利亚乡村地区大多数阿拉伯人的社会组织形式。相较于松散的民族国家政治体系,叙利亚阿拉伯部落有着严密社会组织层次,其社会组织层次由内向外可以被划分为家族、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五层,并且越是接近基础的层级其凝聚力就越强。除此之外,阿拉伯部落还拥有“不受侵犯的部落身份和荣誉”,“部落首领的权威性”、“不产出剩余的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小范围集中和封闭性的社会文化”四个典型的部落文化特征。在地理分布上,叙利亚阿拉伯部落的足迹也极为广泛,其囊括了叙利亚东部的巴迪亚、贾兹拉以及南部的豪兰三大地区,并拥有数十个实体数百万之众的庞大规模。叙利亚民族国家建立后,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者认为阿拉伯部落的独立身份和自治权对民族国家建构不利。同时,他们视阿拉伯部落为需要消灭的前现代社会。因此,在民族国家早期建构的三个主要历史时期,即议会民主制时期、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时期以及复兴党执政初期,叙利亚民族国家均倾向于通过强制政策吞噬阿拉伯部落的社会结构。随着民族国家能力的由弱变强,国家对部落的吞噬逐渐由理念转变为现实。不过,民族国家最终发现,其难以消化部落社会的顽固结构,并且过度吞噬部落社会的一个结果是国家开始面临一个日益严峻的基层社会治理困境。1970年“纠正运动”之后,叙利亚形成了以哈菲兹·阿萨德为领袖的强威权体制。不同于传统民族主义精英的做法,在强威权体制下,国家放弃了建国初期对阿拉伯部落社会采取的强制性政策,并转而以一个温和且系统化的融合性政策取而代之。在这一背景下,叙利亚国家与阿拉伯部落首先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个层面上实现了和解;其后,国家与阿拉伯部落逐渐在复兴党系统、军队系统以及人民议会三个框架内完成了政治整合。最后国家还与阿拉伯部落展开了功能主义合作,并以之改善了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抵制了激进的伊斯兰主义思想,管控了库尔德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2000年,叙利亚形成了以巴沙尔·阿萨德为领袖的弱威权体制。为了应对叙利亚威权体制的中期危机,巴沙尔政权逐渐淡弃了国家承担的部落责任,转而收缩为一个面向“有用的叙利亚”且高度精英化和阿拉维化的新政权。作为对国家疏远部落的回应,叙利亚的阿拉伯部落开始自主寻求利益并多次引发冲突。与此同时,宗教及其附属品教派主义借机填补了国家权力收缩后留下的真空,开始在叙利亚部落地区崛起,其结果是叙利亚部落地区出现了什叶主义与萨拉菲主义交替勃兴的局面。而这一局面使叙利亚部落地区成为了教派冲突与大国博弈的前线。2011年叙利亚危机率先爆发于阿拉伯部落集中的豪兰地区的重要省份德拉,并呈现出外围对抗中心的态势。其原因在于国家对阿拉伯部落利益的损害以及长期性的歧视与边缘化政策。危机爆发后,叙利亚阿拉伯部落在政治与军事层面上出现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一些反政府的阿拉伯部落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和政治组织,他们成为叙利亚反对派的一面旗帜并被外界视为自由派部落;一些亲政府的阿拉伯部落在巴沙尔政府的接触与授意下,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附庸于政府的政治机构,他们被外界视为建制派部落。随着叙利亚危机的深入发展,在叙利亚部落地区,国家秩序趋于瓦解,这种瓦解一度使当地的阿拉伯部落面临叙利亚建国以来最大的生存危机。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东部部落地区快速崛起,它通过向叙利亚部落地区提供替代性国家职能以及政治恐吓两种方式吞并了阿拉伯部落的大量有生力量。在叙利亚危机爆发和演进的全过程中,叙利亚国家和部落逐渐重新认识了对方的社会意义。以巴沙尔政权为核心的国家认识到阿拉伯部落在叙利亚危机中的建设性意义。阿拉伯部落特别是那些自由派的反政府部落也日渐发现他们不仅属于部落,也是叙利亚人民革命的一环;同时,他们还发现,国家秩序与职能对自身生存具有的重要意义。叙利亚国内和解前途已经包含着叙利亚国家与部落关系的全面重构。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9~2018年均增长率达9.4%。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农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四个方面,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于现代农业
学位
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动物,与人类从基因层面到器官层面均具有高相似度,在发育学、病理学和毒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斑马鱼的活体成像对于长期监测其不同器官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无标记、高分辨率、大视场、大成像深度的斑马鱼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光学相干层析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无标记实时地获得样品的高分辨率、大视场
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能否有效运行是检验食品安全战略的试金石,也是保障猪肉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猪肉产品的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更关乎人们的生活品质。在食品安全战略背景下,如何保障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挥成效,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保证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有效运行,减少生猪产业链环节中出现安全事件,降低猪肉安全问题发生几率,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我国生猪质量安
中国古代诗歌词曲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音乐性是词重要的艺术特征。词调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与文学之词相配合的特点。明清词调音乐作为词乐的历史形态,与传统词学研究紧密相关。词调音乐是词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词的文学研究共同构成词学研究的有机统一体。明清词调音乐既有和唐宋词调音乐相承续的某些特征,也有明清戏曲、曲艺背景下发展的新特点。开展词调音乐的研究,探讨明清词调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之前,教育主权渐次确立,立法保护受教育权,初步形成了教育法律体系,将受教育权确立为宪法性权利,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教育法律的国家意志突出,公法特征鲜明。1949至1976年间,在经历了全面接管、院系调整、改造教育内容等之后,国家全面收回教育主权,法律规定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物质、师资等基础性资源,教育法律先立后废,政策主导下的教育治理体现了
肌纤维是骨骼肌的基本构成单位,骨骼肌的不同肌纤维类型组成赋予了骨骼肌特定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密切相关。肌肉中的氧化型肌纤维(慢肌纤维)含量越高、酵解型肌纤维(快肌纤维)含量越低时,肌肉的主要肉品质指标越好,如p H、肉色、系水力、肌内脂肪和风味物质含量等,然而,目前调控肌纤维类型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为探讨肌纤维类型的调控机理,本研究以清远麻鸡糖酵解型肌纤维为主的胸大
翻译后修饰在DNA损伤修复尤其是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DNA双链断裂后能够发生多种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修饰,泛素化修饰和ADP-核糖基化修饰,这些修饰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对多种生物学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同其他翻译后修饰一样,DNA损伤后也能够引发蛋白质发生O-GlcNAc糖基化修饰(O-linked N-acetylglucosamine modificatio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对遭干扰并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封育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但是退化的亚热带森林能否恢复,需要多长时间能恢复到未退化的水平还存在争议,且实施封育措施后,其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及影响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本课题以老龄林(无人为干扰时间>100年)为对照,选择全封育0-1年、5-6年、11-12年、20-24年、28-34年的退化亚热带
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通过并施行。此次教育法修订具有重大意义,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2021新版教育法丰富了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凸显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回应了教育公平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教育基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