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改革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最近二十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多轮包括中学英语在内的课程改革。外语学界对英语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进行了讨论。然而,这些讨论多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或方法探究,鲜有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证据作为数据支撑。因此,有学者提出,较之对英语课程改革理念和原则的探讨,学界对英语课程改革课堂实施的关注明显不足。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中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关理念和原则的课堂实施。研究结果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效果和实施过程复杂性的理解,而且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实证证据。具体来说,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研究问题:(1)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在实际的英语课堂中组织了哪些教学活动?(2)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关注了哪些知识和技能?(3)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呈现怎样的系统性特征或模式?(4)学生话语产出呈现怎样的系统性特征?为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对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的文献梳理和述评,本研究讨论并阐释指导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教学理论取向,进而提出社会认知主义视域下的英语教学理论框架。总的来说,中学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英语知识传输向知识构建转变;课程目标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变等。具体来说,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以配对/小组活动为代表的合作性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通过社会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同时强调通过体现实践性特征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目标语接触和使用的最大化。课程改革还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言知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互动机会和互动空间。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人生活经验、语言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采用系统观察与会话分析两种研究工具探究中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关理念和原则的课堂实施。具体来说,本文采用所开发的英语课堂观察系统分别考察实际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焦点、目标语和母语课堂使用以及学生话语产出,并对基于转写语料的课堂话语语料库数据进行会话分析,以补充和扩展课堂观察量化分析结果。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所收集课堂观察数据来自东北三省10个市县11所普通中学21位教师,期中11位教师讲授初中8年级英语课程,10位教师教授高中10年级英语课程。样本数据包括21个教学单元、96个课时、337个课段、4217分钟的课堂音像语料。然后,按照科学的转写规范对课堂视频数据进行转写,建立中学英语课堂话语语料库。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本项研究具体发现如下:(1)总的来说,实际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有关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来说,所研究的中学英语教师倾向于更多地使用教师独白讲授、三话轮互动、齐声重复朗诵等体现教师中心和独语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而代表以学生为中心和对话教学模式的配对/小组活动、全班提问与讨论和全班演示等课堂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则占比很低。这些发现表明,所研究课堂活动形式主要呈现正式性和外显性的系统性特征,而较少体现自然性、非正式性、体验性和附带性等特征,强调对孤立语言知识点的传输,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通过互动合作建构语言知识的机会。课程改革倡导在课堂上使用配对/小组任务以及全班提问与讨论等合作性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学英语教师如何通过意义协商和支架协助等策略在课堂上开展上述合作性教学活动。这些实证数据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范式。(2)总的来说,实际的课堂教学未能较好地贯彻课程改革针对课堂语言教学焦点的有关理念和要求。具体来说,所研究中学英语教师主要关注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而对语言技能教学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一方面,英语词汇知识教学占用了将近一半的课堂时间,语法知识教学也占了接近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尽管阅读技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课堂教学却很少关注听力、口语和写作技能。这一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要求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的理念不符。此外,所研究的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以语言形式为纲”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而较少使用“语意和形式兼顾”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通过互动交际活动习得语言知识的机会。再者,在实际的课堂词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词汇习得的形式注意层面和形意匹配层面,而较少使用意义协商和支架协助策略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处理和使用目标词汇的能力。在实际的课堂语法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演绎式语法教学模式,而较少采用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归纳式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更为注重对抽象语法规则的显性呈现,而忽略了培养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发现语言规则的能力。这些发现说明,中学教师对语言形式准确性的关注远高于其对语篇层面交际流利性的关注。课程改革强调使用合作性教学活动开展语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教师如何使用意义协商和支架协助策略开展词汇教学以及通过归纳式教学模式开展语法教学。这些数据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范式。(3)总的来说,所研究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缺乏系统性和原则性,未能较好地贯彻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和原则。具体来说,教师主要使用母语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以目标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课堂十分少见,而目标语与母语相结合和以母语使用为主的课堂则占比极高。此外,尽管所研究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语言使用具有一些教学功能(如语言知识讲解、发布指令、课堂纪律监管、维系师生关系等),但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的选择决策上呈现随机性和任意性特征,未能较好地贯彻社会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最佳课堂语言使用”原则。过分依赖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现状减少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语言实例的机会,并进而影响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成功习得。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目标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教师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最大化聚焦意义的目标语使用。这些课堂实证数据为教师提高课堂语言使用质量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的范式。(4)总的来说,所研究课堂的学生话语产出未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和原则。具体来说,学习者课堂话语以限制性话语产出为主。在所研究的中学英语课堂中,主要的学生话语产出范畴包括无产出、简短口语应答、笔头选择题填空、口头读诵、口头造句等限制性话语产出类型。需要强调的是,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里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目标语产出。然而,作为课程改革教学效果的重要观测点,学习者持续连贯口笔语表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则占比很低。这些发现表明,所研究课堂教学未能创设足够的基于可理解输出的内化外语语言知识的机会,也没有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通过话语产出注意中介语以及在句法层面处理和反思语言的机会。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目标语产出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教师如何通过意义协商和支架协助的策略为学生持续连贯的话语产出提供机会和互动空间。这些数据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可操作的范式。根据以上主要发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未能较好地贯彻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和原则,体现出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规律性特点。具体来说,实际的课堂教学以体现教师中心和独语模式的教学活动为主,主要聚焦语言知识而对语言技能则关注较少,课堂教学语言以汉语为主且缺乏系统性,学生话语产出尤其是持续连贯的口笔语表达十分有限。这些结论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具体来说,一方面,为了实现课程改革有关的教学原则,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更多地使用合作性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提高教师目标语输入和学生目标语产生。另一方面,本研究建议,基于“校本”的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合作发展模式是提高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关理念和原则的理解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本项研究在理论上加深了对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考察,拓宽了课程改革研究的范畴,有助于深入理解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复杂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丰富了对进行中的课程改革的课堂实施研究,弥补了单一量化研究缺乏细节和单一质化研究缺乏概括性的不足。在实践上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为进一步改革提供有用的实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