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全面、系统地评析《佛教逻辑》一书,力图对该书的理论贡献和错误观点都给予详细的分析、论述。《佛教逻辑》不仅对佛教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有详细的论述,还通过对三位佛教思想家(陈那、法称、法上)逻辑思想的评述和对东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对晚期大乘佛教的认识论和逻辑作了充分估价。该书有不少理论功绩和独创贡献:舍尔巴茨基在探讨逻辑问题始辅以详细的本体论、认识论背景剖析;他把佛教逻辑和印度其他哲学派别的逻辑思想加以比较,探究其中的差异及其本体论、认识论根源;他把佛教逻辑和亚理士多德逻辑加以比较,研究了陈那三支比量和三段论以及双方的逻辑谬误的不同,指出佛教逻辑和亚理士多德逻辑在推理形式上的差异,还详细比较了双方在因果理论、同一律、矛盾律等方面的异同,辨明佛教哲学和亚理士多德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差异及其对逻辑的影响。但是《佛教逻辑》中也有不少理论错误。他不明白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本质上是不同的,把二者混为一谈,甚至把世亲、陈那和法称三人的因明思想等同,抹煞了他们各自对因明的理论贡献。其次,他由于不明白陈那因明不是演绎推理,对陈那因明有一系列错误观点:陈那因明是演绎推理,因三相后两相等同等等。
其他文献
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异常活跃的先导力量,也是推进技术创
学位
本文力求通过和谐这一主题把斯宾诺莎对生的沉思连接成一整体。通过对斯宾诺莎的“生的沉思”的沉思,本文指出,斯宾诺莎的哲学可以引导我们寻求在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人与自然、人
文章阐述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本质、特征及其缺陷,言明了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追求的虚妄;论证了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传统哲学困境的解救的不彻底性;重点阐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在礼制窘境的历史环境下,荀子游学于稷下并兼采众说,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化思想体系。荀子以“天人相分”和“人性恶”的观念作为其教化思想的逻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为线索来研究其技术哲学思想。  本文揭示了科技的发展之所以会导致如此的社会后果,是因为一直以来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合理化联系在一起,就这表明传
罗近溪是晚明时期一位著名的阳明学者,他的“赤子之心”思想是其良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阳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进行系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