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纥在唐代宗之前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其基本特征是,认为萨满(神职人员)具有超自然能力,可与神灵直接沟通。后来,回纥由于广泛的和唐朝、粟特人接触,深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受粟特商人的影响,逐渐意识到萨满教无法适应社会,开始逐渐接受摩尼教。在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与唐朝有了更多的的接触,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公元763年,回纥牟羽可汗从唐朝携摩尼教四僧人返回漠北,遂宣布废弃萨满教,将摩尼教定为“国教”。由此开始了回纥历史上长达数百年的摩尼教尊崇时期。论文主题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回纥汗国在信奉摩尼教之前的社会信仰进行了简单论述。其中重点介绍了萨满教在回纥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回纥社会信奉萨满教的社会背景。回纥建国后,在与唐朝和粟特人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国内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政治方面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国家管理模式得到飞跃;经济方面受到粟特人的带动,迅速发展,特别是商业开始兴旺;文化方面,受到外界影响,呈现多元化发展。第三部分则从主客观方面介绍了牟羽可汗下令举国信奉摩尼教的原因。回纥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对新的宗教的需求,同时回纥国内矛盾复杂,牟羽可汗本人也需要利用一个新的宗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相对于萨满教,摩尼教在内容、教义、组织、传教等方面都更容易被回纥接受。另外,粟特人有意识的传播摩尼教,加快了摩尼教在回纥汗国的传播和影响。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牟羽可汗选择了摩尼教作为汗国的国教。第四部分则介绍了回纥汗国信奉摩尼教之后,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论文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早期回纥汗国的统治阶级利用摩尼教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由此得出,统治阶级需要更加适应其社会发展的的意识形态来加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