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解己 ——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与自省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蒋介石的一生,与中共有着很深的交集,在与中共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反复较量后,最终还是败给了中共,被迫退守台湾。国共两党的沉浮兴衰及其执政地位的转换,使其深刻反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并认识到中共在某些方面确实比国民党具有优势。正所谓知彼才能解己,诚如蒋介石所言的“既不知彼,又不知己,蒙住自己的眼睛,自满自大,那就非一败涂地不可了。”要“学习敌人的优点,而不可仅仅看到敌人的缺点。其次便要检讨我们自己的短处,并且要时时补救自己的短处。”由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共具有的优势。本文在大量搜集相关文献、书籍、日记、档案等资料的基础上,从蒋介石的视角出发,论述中共相比国民党具有的优势及蒋介石的自省与学习中共的优势。本文的主体部分一共分成四个章节,分别是第二章蒋介石对中共认识的历史考察,通过阐述蒋介石对中共认识的变化过程,分析其如何从最初的“联共”逐渐发展到“反共”。第三章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主要利用蒋介石的有关言论、日记及相关史料,分别从治党、军事、宣传、思想、情报等五个方面论述中共相较国民党具有的优势。第四章蒋介石的自省与学习中共的优势,分析了蒋介石反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并主要从外交、组织纪律、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加以论述。其次,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则是学习中共的优势,其推行的国民党改造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共的整风运动。第五章阐述蒋介石对中共优势的认识与自省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说明政党文化对一个政党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利用国民党方面的史料,从蒋介石的视角论述中共具有的优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刻的认识中共自身的优势,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中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其他文献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呈现出独特的话语方式、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他对鲁迅的研究,从思想的契合到心灵的交融具有鲜明的主体诉求,包括对压制和围困的反叛、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彰显、对精神意志力的强调等。动荡时代的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思想体验、情感特征和历史性格,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使其鲁迅研究具有对话性的特征。从钱理群鲁迅研究的内容入手,讨论其鲁迅研究的特点,并阐释这特点背后的形成原因。讨论其个人经历、学术历程和与时代
理一分殊说在朱子的思想构成中实为儒佛交涉的一个关键枢纽,原因在于理一分殊一是朱子弃佛归儒的关键契机,二则为朱子建构其理学系统重要之义理架构和方法论,其三则理一分殊为朱子吸收佛老诸家之重要工具,同时又为其辟佛之把柄。而佛家自身亦有其系统内之理一分殊思想,其中既有为朱子所吸收化用者,亦有独立于朱子批判之价值。朱子之采用理一分殊说进行辟佛“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一方面既是在儒学系统内
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向前推动,农民工群体内部也出现了更迭变换,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城市发展建设,而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开始成为新时期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产生较大转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也面临着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新压力。他们既不能融入城镇,也无法回归乡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他们难以应对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压力事件,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个人以及整个社会造
面对虚拟实在这一新兴事物,许多哲学家将之视为虚构或非实在的事物。然而,美国哲学家查尔默斯提出了一种虚拟实在论,其理论力主虚拟对象的实在性、虚拟经验的真实与价值。本文将在此主要讨论的是其关于虚拟对象实在性的论证。在本体论层面上,查尔默斯的整体策略是证明“虚拟对象是数码对象”。我将称这一策略为“数码对象论证”(DA)。DA有两个分支论证,一个可以叫做“因果力量论证”(CA),另一个则可以称为“感知论证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大开发大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城郊的土地被大量征用。为了推进区域发展,征地动迁后大量农民动迁后被安置到各类小区,农民变成居民,产生了一种新型社区——过渡型社区。这种类型的社区是因为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而产生的,然而安置不仅仅是失地农民,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因此这类社区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本文着眼于依法治国前提下基层社会法治化的建设背景,分析了过渡型社区治理
独生子女家庭是计划生育制度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当意外风险夺走孩子的生命,而他们也很难再生育或不愿意再要孩子,失独家庭便应运而生。失独家庭作为弱势群体,面临着情感压抑、不愿交流等问题,因此关爱失独家庭尤为紧迫,但目前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针对失独家庭的项目较少。本文以昆山市“玫瑰人生”—关爱失独家庭项目为基础,在互惠模式的指引下,探究支持性小组在关爱失独家庭中的应用。首先明确项目背景,接下来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国际形势背景下,资本活动早已打破了要素流动的国别边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活跃在世界舞台。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积极奉行“走出去”战略,2013年在合作共赢理念的引领下,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倡议,力图共商、共享、共建。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规模占中国对外直接总投资的比例较小,投资行业也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行业,制度距离是导致这一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置于优先解决的地位。在此政策背景下,小微涉农企业也得到大力支持和迅猛发展。小微涉农企业在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探究小微涉农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相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冲刺阶段,深度贫困群体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深度贫困群体中出现的因病致贫、贫困的二代传递问题,不仅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深入发展。现有的研究对于社会工作在贫困群体的介入有较多探讨,但在深度贫困领域却基本处于研究的空白。基于此,本文就深度贫困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展开探索,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深度贫困群体的有效策略及其
研究中西方实践思想即是在从根源性上研究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以诠释学的视角、运用诠释学的方法进行中西方文化道统的研究即是在探寻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各自一以贯之的化成根基以及内在意蕴。这样一种追溯到文化源头上的研究有助于对本邦文化的再认识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再澄清,在跨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在试窥中西实践思想的诠释学流变之后,选取了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典型文本《作为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