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古诗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ears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由于受到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在翻译界长期遭到忽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研究新方向极大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从而使翻译主体的研究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中国古诗词英译为例,阐述译者在古诗词英译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必然性和具体表现,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本文首先从哲学中关于主体性概念入手,分析研究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概念,并简要介绍目前国内外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然后提出接受美学的兴起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可以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同时,接受美学重新定义了读者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注定为读者而创作,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在接受美学看来,译者不再是原文被动的接受者,他和原文作者都是译文意义的生产者,这就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著称,所包含的文化典故更是数不胜数,这就给译者的翻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有人提出诗歌不可译的观点。但是本文作者认为诗歌大体上是可以译的,只要译者充分把握原文中的“空白点”“未定点”,适度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及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就可以达到最终的“视野融合”。本文主要分析了古诗词英译中客观存在的语言、修辞、文化三种层次的差异,认为在古诗词英译中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必然性;同时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引用大量的典型例子说明译者在古诗词英译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得到译语读者的接受。 本文在充分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必然和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其制约性。首先,翻译是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应该尊重原文,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其主观性,决不能脱离原文。其次,译者还应该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延续其“后世生命”。当然,译者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限制,如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审美特点等等,这些自身因素必然会导致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译本,每个译本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译者身份”的烙印。总之,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在正确理解原文及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译文在西方读者中延续“后世生命”,以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需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