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以发热、流涕、鼻塞、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的患儿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形成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较为复杂,多为机体免疫力低下、先天性原因或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或气候因素、居住环境、喂养方式不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的:探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旨在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儿科所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以及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27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相关因素、疾病史、临床信息、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利用EpiData3.0录入数据,SPSS24.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进行假设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描述,利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收集呼吸道感染患儿227人,其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5人(占46.3%),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22人(占53.7%)。2.反复感染组中,0岁至3岁年龄段的患儿占组内人数的52.4%,明显高于3岁至6岁年龄段(32.4%)和6岁以上年龄段(15.2%)的患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感染组中,57人为男性,48人为女性,分别占组内人数的54.3%和45.7%,非反复感染组中,61人为男性,61人为女性,分别占组内人数的50.0%和50.0%,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感染组中的汉族人口比例为90.5%,非反复感染组中汉族人口比例为94.3%,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民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感染组中居住地为城市的有71人(67.6%),非反复感染组中居住地为城市的有73人(59.8%),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居住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母亲文化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家庭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情况(分娩方式、是否窒息、是否早产、喂养方式、出生胎次、母亲生育年龄)在两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感染组的偏食率高于非反复感染组的偏食率(P<0.05),而其他饮食情况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感染组冬春季发生率高于非反复感染组(P<0.05),而其他生活环境情况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感染组的家中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非反复感染组(P<0.05),并且患佝偻病的比例也显著高于非反复感染组(P<0.05),而其他生活方式情况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中除肺片状影、胸部三凹征以及血小板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P<0.05),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有佝偻病的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是不患有佝偻病儿童的3.836倍;冬春季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是夏秋季的6.551倍;家中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的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是没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的2.870倍。结论:1.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以0~3岁为主,占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52.4%;2.患佝偻病、冬春季和家中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是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3.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相比,肺片状影、胸部三凹征以及血小板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