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的家族史、临床及病理特征(含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治疗方式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青、中、中老年组之间的统计分析比较,加强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认识,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与国外报道相比较,探讨国内外乳腺癌在上述几方面的异同。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328例乳腺癌。分为35岁以下(青年组)、36-49岁(中年组)、50岁以上(中老年组)三组,对其家族史、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结果:
1.家族史:有家族史者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2.病理类型:三个年龄组病理组织学类型相似,浸润性癌所占的比例均在95%以上,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腋窝淋巴结侵犯情况: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中年组较青年组多,有统计学差异。腋窝淋巴结阳性数4-9个者青年组较中年组多,有统计学差异;
4.ER、PR、CerbB-2表达情况:ER/PR均阴性率青年组较中年组多,有统计学差异,且CerbB-2(++-+++)的表达率与其呈负相关,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5.TNM分期:0-I期:三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大;Ⅲ期:青年组较中年组和中老年组多,有统计学差异。但中年组和中老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6.治疗及疗效:患者从综合治疗中受益,随访期间仅8例发生复发转移,其中4例死亡。
7.不良反应:在Ⅲ-Ⅳ度骨髓抑制方面,中老年组较青年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其它副反应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中,含紫杉类的TEC(多西紫杉醇、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和CE-T(环磷酰胺、表阿霉素→紫杉醇)方案易导致Ⅲ度及以上的骨髓抑制,而接受CEF-D(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的患者Ⅲ度及以上消化道反应和肝损的发生率较高。各方案组的脱发发生率均较高,但停药后可较快恢复,对健康影响较小。上述副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能达到正常指标,无化疗相关死亡发生。
结论:青年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ER、PR表达率低且CerbB-2(++-+++)的表达率与ER/PR均阴性率呈负相关,肿瘤分期较晚,预示着:肿瘤增殖快,侵袭性强,病情发展快,预后差。与国外报道一致。但经综合治疗,仍能达到与中年组和中老年组相似的疗效。符合国际统一标准的综合治疗模式对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转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且化疗药物的副反应患者均可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