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力场煤泥微细颗粒沉降设备结构设计及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Lee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炭开采程度越来越深,以及机械化程度的加强,煤泥水中微细颗粒的沉降是煤泥水处理工艺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大多数的选煤厂采用浓缩机对煤泥进行浓缩沉降,而浓缩机占地面积大,处理量低,并且需要大量的药剂。为了改善上述情况,结合颗粒沉降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煤泥微细颗粒沉降分级设备,并详细叙述了新型煤泥微细颗粒沉降分级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并配置设备的配套机构及成套化制作。首先,进行试验前样品的制备及选择,考虑到形状系数对沉降分级的影响,最终选择石英作为试验原料,进行破碎筛分,得到0.5-0.25mm、0.25-0.125mm、0.125-0.045mm以及-0.045mm的粒度级,并对其分别做自然沉降试验,用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探究颗粒沉降速度的快慢,发现当颗粒-0.125mm时在自然状态下沉降缓慢,确定试验物料为-0.125mm全粒级。其次分析了颗粒在沉降分级机内部的受力情况,并结合受力情况以及沉降分级的原理初步确定出设备转鼓半径、上下层整流槽高度比、底流口直径、裙摆倾角等基本参数。并采用FLUENT对不同的设备结构参数进行模拟,探究不同的结构参数对其内部的流场影响,最终确定一组较优的结构参数,转鼓半径为400mm,上下层整流槽高度比为1.5:1,底流口直径为5mm,裙摆倾角为110°。然后对超重力场煤泥微细颗粒沉降设备分级效果以及处理量进行探究,发现在相同的转速下,溢流环越大处理量越高。在溢流环相同时,随着转速的增加,处理量呈线性增加。当溢流半径为340mm时,溢流流量:y=0.031x+1.29,底流流量:y=0.0005x+0.75。当溢流半径为200mm时,溢流流量:y=0.0007x+0.56,底流流量:y=0.0003x+0.42。在相同的入料浓度下,随着转鼓转速的提高,底流中粗颗粒增多,溢流中细颗粒增多,说明提高转速可以增强分级效果,但是沉降效果降低,沉降速率增加。在相同的转鼓转速下,随着入料浓度的提高,底流中细颗粒增多,溢流中粗颗粒增多,说明入料浓度的增加不利于分级效果的提高,但是有利于细颗粒的沉降。在相同的入料浓度以及相同的转鼓转速下,溢流半径增加,分级效果降低,说明随着溢流半径的增加,处理量增加,导致颗粒在转鼓内部还没完成分层就进行分级,降低了分级效果。在不同的溢流半径、转鼓转速以及入料浓度下,发现实际的分级粒度都小于0.04mm,说明该分级设备对于超细粒煤泥的沉降分级整体有着较好的效果。图[72]表[25]参[60]
其他文献
学位
石墨相氮化碳(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3N4),它的单层结构类似于石墨烯,是一种非金属的半导体材料,也是介电型微波吸收材料。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与g-C3N4的复合,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本工作制备了 g-C3N4、CoFe2O4/g-C3N4、ZnCo2O4/g-C3N4三种复合材料。采用SEM、TEM、XRD、红外光谱、XPS以及矢量网
本基坑位于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线线路上,开挖段周围有管线分布,基坑土层主要以粘土为主,土质松散且不均匀,该工程所属区域主要河流为派河。基坑开挖总长度202米、深度为17.4米、宽度25米,采用地下连续墙与内支撑联合支护。为有效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采取分段开挖的方法,分别从两端开挖,中间段保留土体后开挖,保留土体呈八字形放坡,放坡段底部沿基坑长度方向总长度59米。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分段与整段开挖
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框架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提高施工效率,并实现建筑产业化升级。在装配式结构建筑中,蒸压轻质混凝土可以作为内墙内嵌在建筑中,也可以作为外墙外挂成为围护结构,在建筑的节能保温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论文通过蒸压轻质混凝土在不同含水率、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以及不同含水率—冻融循环次数耦合下,进行单轴压缩试验、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位于安徽省淮南矿区的潘集一矿复垦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域周边土壤、水文等情况的调查,确定了此次复垦区中采取土壤样本的范围。在研究区域内共采集了 60个土壤样品:在实验室对土壤样品中的pH值、含水量、容重、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全氮、全钾、总磷和碱性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用SPSS26.0统计软件描述了复垦区的土壤肥力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矿山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无人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而巷道机械化综合掘进是煤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采煤机械化的高速发展相比,巷道掘进机械化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掘锚护一体化技术是通过掘进设备、锚杆钻机和临时支护装置的一体化设计,使机组即可完成岩石切割,装渣工序,又具备钻孔、安装锚杆的功能,实现了切割后又能及时进行支护,大大提高了掘进机的整体功能。巷道内综掘机掘
两淮地区是我国的煤炭主产地之一,井工开采导致上覆岩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形成大面积采煤沉陷盆地,拉张裂隙是沉陷盆地形成和稳定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地表沉陷类型,贯穿沉陷整个过程,并广泛分布于沉陷区。地表拉张裂隙是导致沉陷区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分布改变的推动力,查明拉张裂隙区土壤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对于沉陷区土壤的精准修复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淮北矿区孙疃矿采煤拉张裂隙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纵向和横向两种
在工业自动化时代,为保证生产制造的质量与灵活性,并联机构是比较有效的方案。并联机构独特的闭环特点决定了其较高的精度与较低的适应性,因此被应用于许多工业应用中。本文针对2-UPS/RPR并联机构,分析其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等方面。通过在三维软件中建立实体模型,再将其导入ADAMS与ANSYS Workbench软件中进行运动学仿真与有限元仿真。通过理论研究结合计算机仿真,为并联机构在实际生产中的应
高频高速5G通信技术和高集成度、轻薄智能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电磁辐射问题的严重性也被突显出。精密电子器件的正常运行不仅会被电磁辐射影响,而且电磁辐射还会产生环境污染,同时人类健康也会受到危害,所以要抓紧时间研发高性能吸波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的高孔隙率、超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拓扑结构,因此可以作为制备碳基磁性复合材料的
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预测显得格外重要。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该地质区域应变数据的突变,而矿区范围内在地质勘探时期遗留的地勘钻孔数量众多且大多位于地下几百米至几千米深的煤层之中,通过获取钻孔内的应变数据,来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提供数据支持。而针对煤矿地勘钻孔应变数据的监测,传统的电类传感器由于其测量稳定性差、传输距离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