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上海城市郊区化现象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Peter Hall城市演变模型理论,建立在上海历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基础上,对上海人口、工业和零售服务业何时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作出了时间上的判断,认为上海80年代开始出现郊区化的征兆,而真正进入人口和工业郊区化阶段则是在90年代以后,到目前为止零售服务业尚处于向心集聚的状态中.此后本文分析了90年代郊区化在人口和工业迁移规模以及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和80年代郊迁现象作比较,分析了造成这两个时间段中上海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区别的原因.提出了经济总量扩张和增长方式变化为上海90年代郊区化提供了机遇和原动力,而经济制度的变革则是郊区化得以实现的机制和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城市资源利用模式形成和自我完善的供需模型,并依据该模型讨论在中国土地国有制度下郊区化现象能够发生的关键条件.
其他文献
本课题源于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省建设厅合作编写《山西建筑发展史》。该次研究主要调研了山西晋中、忻州、阳泉三个城市近代的街道、现存历史建筑,并且结合了历史、文化、经济
本文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原有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途径进行探讨。论文首先对所讨论的产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回顾了人们
学位
现代景观的发展除根植于丰厚的园林传统外,还受到现代艺术的极大影响.论文对现代景观的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寻找有特色的现代景观形态特征和形态原型,发现体验自然
国内目前的建筑实践在建筑体验图像化、媒体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并承受着西方强势文化图像范例的压力,这种现状使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现场真实体验更加显示出作为建筑给予人的独
本课题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大空间中声学引导人群疏散模型研究》(51378139)的子课题——特大空间中人群疏散模型研究,属于整个课题中的基础研究环节。目前我国正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也开始注意居住区外部环境空间的环境质量.而现在的普通居民住宅大多由于原来设计建造上的不足,已经提前进入了功能老化期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环巢湖地区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各种乡村生活生产需求,如何在新时期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建设新时期的乡村住宅
本文主要调查与研究了上海历史文化名镇(松江、嘉定、南翔、朱家角)保护的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目前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就上
学位
该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武昌历史建筑,何谓武昌历史建筑?在此"历史"的含义主要基于两点:·单纯历史的角度;·建筑历史的角度;该论文研究内容以武昌现存的1949年以前的建筑为主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