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小区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校城中村是处在高校周边的独具发展规律的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下的一种特殊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邻校城中村在不断地发展中其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居住环境差、商业布局混乱、卫生条件差、建筑密度过大、消防隐患严重等诸多现实问题,对高校及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重大,因此其改造势在必行。在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实践中,邻校城中村中自发性非正规商业的合理性很难被认知,其脏乱差的表象却容易得到共同的批判,绝大多数都是对其杂乱无章的空间形态持以全盘否定,采取推倒重建的方式,破坏了城市的内在秩序和多样性。  作为高校与城市的一个过渡空间,邻校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承载了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多种生活职能,这些有着自发性、有机性的公共空间,在混乱、无序的表象下深藏着生机与活力,优先对公共空间修复,可以通过公共空间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综合运用有机更新理论、需求层级理论以及外部空间理论从物质空间形态着手对邻校城中村的改造进行研究,采取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以原有的空间结构为基础,同时将邻校城中村原有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改造模式,对邻校城中村的空间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善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性,使其成为城市空间具有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期通过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来实现高校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对邻校城中村和公共空间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邻校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并对论文研究理论进行梳理。第三章选取实地调研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邻校城中村对其公共空间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邻校城中村公共空间的一般特征。第四章结合研究理论和调研分析提出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的改造原则和改造方法。第五章通过川音小区的改造实践,将改造原则和改造方法运用到川音小区改造中以验证改造方法的可行性。第六章提出高校与周边区域和谐发展的启示,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能对今后邻校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其他文献
川南广大乡村地区中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川南乡村居民传统生活模式和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极高的人文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建设,村民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大拆大建,快拆快建的时期。近年来,部分乡村更新发展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论证,出现了传统风貌的破坏,传统文化的流失等问题,而对
学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气候条件日益恶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既有建筑的节能优化改造,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可以节约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封闭模式的居住小区出现了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系统、很多公共配套设施空置造成资源浪费、居民生活与城市缺少互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需求不断增加,农家乐作为新型休闲旅游方式正迅速发展。但是,目前农家乐发展多“重产品、轻文化”、“重经济、轻环境”,因此如
城市承载最密集的人类活动,因此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但城市中绿色覆被的源汇属性和吸存潜力尚缺少专门性研究。本文目的为构建联系实测研究与城市物质空间的
随着我国大学城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和校园后勤社会化进程的加剧,校园商业空间得到长足进步,出现了一种规划设计而成的大学城商业中心-学生街。学生街作为一种独特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目前存在的城市景观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转向、社会个体公共利益的要求提高
论文对大型商场的中庭自然采光进行了主观评价的研究。论文主要采用主观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对象为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商场:德国柏林的Arkaden商场,英国谢菲尔德的Meadow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