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为“中风”范畴,以其发病、死亡、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该病的防治是重要的医学及社会课题。针灸疗法因其简、便、验、廉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疾病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且疗效也早已被国内外同行及患者首肯。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探讨传统针灸原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研究 推本溯源,对古文献中有关中风从我国第一部中医学系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开始,直至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病名、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近几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和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针刺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奠定了理论基础。 就近年对治疗中风病的总体趋势来看,治疗中风病的选穴配穴正逐渐往整体化、立体化发展,并且配合现在血管神经学的相关理论,逐渐的以相关现代检验手段来验其疗效推其机理。从中风病的中医病机研究进展来看,现在医家偏向于就其“瘀”证为切入点,虚为本,瘀为标,急性发作期治疗当以沟通气血活血化瘀为主。 经络学说一直是针灸治疗的运用基础,当中的根结标本学说则是从经气的循行流注来论述针灸治疗取穴的整体原则,这与近年来治疗中风病选穴逐渐向整体化调整的趋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对根结标本理论探讨的相关文献并不多,或者仅仅是就其整体理论上的总结描述,少有切实与临床运用上的文献报道,尤其对根结学说中有关“根溜注入”之经气流注的临床实践研究至今尚未见其报道。 因此,本研究特意就根结学说中的经气流注作为治疗中风病的切入点,穴取“根溜注入”诸穴中之“入”穴,以此观察按根结取穴的治疗可行性。 二、实验研究 1、目的:研究针刺“入”穴对缺血性中风早期的调整作用。 2、方法:将90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入”穴治疗组、传统对照组和单纯药物空白组,各30例。空白组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予针刺“入”穴。并于治疗前、两疗程治疗后进行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以中医病类诊断计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