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的金融化现象再度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经济的金融化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重心从生产逐渐转移到金融的事实。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经济的金融化不仅体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规模扩张、金融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大幅增长、经济活动普遍转向金融业上,还表现在非金融企业金融投资的增长和由此导致的金融收益的增长上,即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美国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保持在20%到30%之间,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比率逐渐上升到了50%左右,同时金融收益在内部资金的比重由不足30%上升到50%以上,金融支付与税前利润的比率由60%上升到了150%。可以看出,美国非金融企业实现了资产、收益和分配的高度金融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同时中国一直致力于现代化的股份制公司建设,中国公司的发展理论、结构框架不断借鉴西方企业模式。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金融化不断渗透下,我国金融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中国经济隐约有向金融化发展的趋势。在非金融企业层面,相关数据显示中国A股上市企业中有84%参与金融投资,国资委下属的117家中央企业中有89家涉足金融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如何呢?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中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有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基于以上思考,本选题从对比的角度对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综述,以期准确把握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实质,全面掌握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为本文后面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经验。本文认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定义应当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从动态的角度来说,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是指非金融企业日益依靠金融投资活动获取收益并增加金融支付的趋势;从静态的角度来说,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是指非金融企业依靠金融投资活动带来较大的金融收益,使得带来金融收益的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金融收益成为总利润来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重对金融市场的回报。其次,本文通过对美联储及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和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资产、收益和分配三个方面对比了中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结果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非金融企业逐步实现了高度的金融化,而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还比较低。第三,本文分析了美国非金融企业高度金融化和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程度比较低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美国非金融企业高度金融化的原因主要有: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在带来美国金融业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得金融投资收益率与生产性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机构投资者的兴起促使美国企业发生了股东价值革命,股权激励解决了代理冲突,使得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留存再投资”的经营策略转变为“裁员高分红”的策略,资本市场由注重长期发展转向实现短期收益,从而促使企业转向金融市场寻求高收益机会。而导致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企业更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金融创新不足以及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使企业可投资的金融产品较少,且收益率较低;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和企业规模的限制,产融结合和股票投机存在阻碍;留存再投资的经营策略和高股权集中度使企业更关注能够扩大企业规模和长期发展能力的扩大再生产。第四,基于中美两国在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状况、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股权结构等方面不同导致的两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巨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01年到2012年共12年的我国所有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最终涉及1853家企业11205个样本,通过实证检验了以上差异因素对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影响情况。检验发现:(1)非金融企业生产性投资比例越高,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低;(2)非金融企业所在的行业竞争程度越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低;(3)非金融企业生产性收益率越高,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低;(4)在股权高度集中、机构投资者比重较小且股权激励较少的情况下,高股权集中度会降低金融化程度,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股权激励对金融化程度不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当前作者能够搜集到国内文献来看,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问题研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首次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2)本文从资产、收益和分配三个层面分别对中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进行了度量,为今后构建完整的企业金融化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同时发现了美国非金融企业存在高度金融化,而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非常低的现象,这验证了相关学者的观点。(3)本文首次总结了国外学者关于造成美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的原因。为今后的研究者理解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提供了参考。同时尝试分析了造成我国非金融企业低金融化的原因。这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4)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相关因素对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影响情况,为以后研究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提供了可用的指标与基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