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提出,作为乡村振兴关键所在的乡村教育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不断加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正变得日益边缘化,乡村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缩减,面临着诸多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教育资源向城市的集中使得大量乡村学生不断涌入城市学校,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与乡村学校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本论文选取皖南乡镇地区的杭水中学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深入描绘了杭水中学由初建、兴盛到逐渐走向衰败的历史过程,尝试为宏观的乡村教育变迁提供一个微观个案图景。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杭水镇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曾经作为小镇文化坐标的杭水中学却日渐衰败。本研究对其衰败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杭水中学的衰败由多重原因导致,是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合力造成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由于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变得空心化,乡土文化逐渐瓦解,再加上政府撤点并校的政策实行、唯升学率的教育价值取向下出现的择校热,杭水中学的生源与师资不断流失,规模也不断缩减,逐渐走向衰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乡村学校的衰落与消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探寻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厘清乡村教育的价值取向,走出“离农”与“为农”的价值争论,淡化基础教育的精英化追求。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与文化自信,塑造他们精神根基,也应同时教会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方式与本领,培养他们双重文化品性。乡村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与路径,应该走的是一条与城市和而不同的道路。国家应当给予乡村教育更多的政策支持,继续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加大对乡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与社会认同,增强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与自信。乡村学校应当积极探寻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创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结合本地区特有的乡土资源开发乡土教材与课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方案的选定做了详细的说明。论文第1章从地理位置、经济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描绘了城镇化背景下杭水镇的发展状况。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乡村正在失去其自身的传统与特色。论文第2章追溯了杭水中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对其由初创到逐渐发展成为杭水镇的文化坐标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绘。论文第3章从学校规模、课堂教学、教师状况等方面对杭水中学的现状进行了描述,较为详实与深入地呈现了杭水中学的衰败面貌。论文第4章探寻了杭水中学衰败的背后机理,从政府、家长、学校与社会等角度分析了其衰败原因。最后,论文第5章是研究者的思考与建议,主要探讨了乡村教育的应然追求与具体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