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理论指导双通道布局下动力髋联合防旋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力髋(Dynamic hip screw, DHS)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术后髋内翻畸形、主钉切出和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动静结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指导原则之一,该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加快了骨折的愈合速度,提高了骨折的愈合质量。笔者认为,滑动髋部螺钉在滑动加压方面的优点符合“动静结合”中的动的部分,但因为静的部分相对薄弱,以至后期出现因为过度滑动加压和髋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不稳定引起的主钉切出、下肢短缩畸形和髋内翻畸形。如果能在DHS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含有“静”的特性的组件,符合“动静结合”治疗指导原则,更能有效的治疗该型骨折并能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本课题旨探讨在“动静结合”原理指导下,依据股骨近端骨小梁分布特征提出的“双通道”布局下行动力髋联合防旋钉治疗31-A1和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探讨其相对于标准动力髋治疗该骨折的合理性及优越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骨伤科及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治疗的获得随访的65例31-A1和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30例采用标准动力髋治疗,35例采用动力髋联合防旋钉治疗且双钉布局满足“双通道”布局特点。65例患者均为闭合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龄41-88岁,平均69.9岁。此65例,根据股骨粗隆间骨折A0分型,A1型22例,A2型43例,其中A1.1型10例,A1.2型8例,A1.3型4例;A2.1型12例,A2.2型22例,A2.3型9例。本组病例未涉及到A3型骨折。本组病例术前均行胫骨结节牵引,牵引3~6d,平均4.2d。所有患者均术前拍摄全骨盆片及患髋正、侧位片,术后第3天拍摄患髋关节正、侧位片,出院后定期复查拍摄一系列患髋关节正、侧位片直至骨折愈合。精确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后第3天和骨折愈合后患髋正位片上髋螺钉在股骨头内位置,主骨折块之间塌陷程度,及颈干角的变化。采用Student t检验比较两组间均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65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1个月。标准动力髋组1例病人出现主钉切出,是一名老年肥胖骨折疏松的A1.2型骨折女性患者,因提前负重出现主钉切出,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愈,余骨折均愈合。测量数据行t检验,取P=0.05,两组间在主骨折块塌陷程度和下肢短缩程度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关于主钉在股骨头内位置移动程度和髋内翻畸形程度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联合防旋钉组优于标准动力髋组。结论:股骨近端骨小梁按其髋部生物力学特点呈螺旋型排列,标准动力髋虽然有滑动加压作用,但单主钉植入不能提供很好的防旋作用,是标准动力髋固定后主钉切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静”的方面不足表现。按“双通道”布局施行动力髋联合防旋钉较标准动力髋治疗31-A1和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不仅保留了标准动力髋滑动加压的优势,并能有效的预防主钉在股骨头内移动,符合“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能有效的预防主钉切出及髋内翻畸形发生,是一种较标准动力髋固定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的有效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最佳护理防控措施。方法对20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3.5%(47/200)。≥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企业以及城镇人口的数量均在迅猛增加,导致工业废水以及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均在逐年增多,工业污染源及城镇生活污染源等点
我国煤层气藏埋藏浅,一般500-1500m,低含气饱和度、低渗透率、低压力,非均质性强、微裂缝发育,其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储层特征、压力系统、产气机制等明显不同于常规气藏,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执政方式运行机制的建设,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党的执政方式在培育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评
为了进一步将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好,并有效发挥建筑消防设施,需从建筑消防设施本身寻找原因,并分析。文章根据当前建筑消防设施的状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希
法律效力是法律权威的重要基础和根据,也是法理学和法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在西方法学史上对法律效力问题作过充分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理论和观点并因之而具有典型意义的当属
本文以福州地铁1号线上的东街口地铁站为例,进行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并对国内其他城市已有的导向设计进行整合、分析、比较,力求提出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论文在了解了东街口地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往而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变化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