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广平县处于晋语、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颇有特点,尤其是入声现象,由东北向西南入声味越来越浓,体现出语言的过渡性和渐变性,很有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古入声字的今读音为研究对象,空间方面将县境分为西南部(双庙乡),中部(广平镇、南阳堡乡、十里铺乡),东北部(南韩村乡、平固店镇、东张孟乡)三块儿,共选取了16个点进行调查、描写、比较、分析,希望从共时角度观察入声演变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年龄层次方面涉及中部老中青三代,力求从历时角度探究入声的动态发展。文章还描写分析了与入声相关的文白读现象,舒声促化现象等。论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首先介绍了广平概况,包括地理状况、历史沿革和方言特点;其次简要总结了晋语研究成果,包括早期晋语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晋语研究;最后是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写作思路。第二部分是广平方言入声的内部差异。从西南、中、东北三个部分之间的差别观察、分析广平方言入声的特点。广平方言入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由西南向东北,保持入声调类的入声字逐渐减少,入声味越来越淡。完全舒化的入声字和正在派入三声的入声字逐渐增多,入声存在渐趋消失的趋势。二、从入声消失后的归向看,古清入字、次浊入字多数派入去声,其次派入阴平、阳平,少数派入上声。全浊入声字多数派入阳平,其次派入去声,少数派入上声。第三部分是入声在广平中部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差别:首先是部分入声字的韵母在不同年龄层次之间存在差别,其主要元音在老中青三代中随年龄递减由e趋向于(?)并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其次是具体分析了入声字在各年龄段的调类归属情况。第四部分是入声字的文白异读。统计了文白异读字在古声母和韵摄方面的分布情况;探讨了文白读与词汇的关系。第五部分是舒声促化现象。广平方言的舒声促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字数较少,不像入声舒化那样已成为发展演变的一种趋势;二是除极少数字外,大都是促化音与舒声并存,且其促化音只在某些词语中出现。本章还从促化字的古调类以及其出现的语境方面分析了它们变化的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