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病毒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植物病原因子,也是能够自我复制最小的基因单位。其基因组仅由250~400nt的单链环状RNA组成,不编码任何蛋白或多肽,目前仅在高等植物中发现,可侵染多种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造成经济危害。类病毒被分为两个科:二级结构棒状或拟棒状的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和具有核酶结构的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到目前为止,从柑橘上分离鉴定到的七种柑橘类病毒分属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科的四个属: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 CEVd)属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oid);啤酒矮化类病毒(Hop stunt viroid, HSVd)属于啤酒花矮化类病毒属(Hostuviroid);柑橘树皮裂纹类病毒(Citrus bark cracking viroid, CBCVd)属于椰子死亡类病毒属(Cocadviroid);柑橘曲叶类病毒(Citrus bent leaf viroid, CBLVd,包括CBLVd种下低同源株系Citrus viroid I-low sequence similarity, CVd-I-LSS),柑橘矮化类病毒(Citrus dwarfing viroid, CDVd),柑橘类病毒Ⅴ号(Citrus viroid V, CVd-V)和柑橘类病毒Ⅵ号(Citrus viroid VI, CVd-VI)属于苹果锈果类病毒属(Apscaviroid)。1) HSVd柑橘型特定株系是引起柑橘木质陷孔病的病原,在柑橘上造成严重危害。我国柑橘产区HSVd株系中致病型株系和非致病型株系间复合侵染现象普遍,种群结构复杂。本实验在我国柑橘种植区的类病毒样品分离物序列中筛选出HSVd柑橘型不同致病性序列Ⅱa、Ⅱb,并成功构建侵染性克隆。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接种了含有两倍串联HSVd cDNA克隆子体外转录产物的四叶黄瓜(Cucumissativus L. cv. Suyo)上表现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症状;接种的派森橘(Citrus reticulata)植株上并未表现出症状。RT-PCR对接种后的指示植物进行检测,黄瓜与派森橘处理组均出现300bp左右的全长序列条带。结合PCR-RFLP对Ⅱa、Ⅱb序列的定性检测,表明构建的Ⅱa、Ⅱb侵染性克隆在寄主内发生了侵染。子代序列测定及分析从基因角度证实二者的侵染:不同寄主体内子代种群结构具有差异,黄瓜未表现出优势种群,但派森橘寄主中亲本与子代的种群结构保持一致,均以Ⅱa序列占明显优势。2)从中国不同产区的9份分离物中获得了90个独立的CVd-ⅥcDNA克隆,序列大小为329~334nt。序列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国CVd-Ⅵ种群序列多样性与日本CVd-Ⅴ种群序列多样性并无明显差异。结合遗传进化关系分析可知,CVd-Ⅵ因寄主差异性(柑橘和柿树不同寄主),被分为两个主要组群,而地区差异并未引起种群区分,鉴于中国样品中有部分品种(系)从日本引进,推测日本可能是CVd-Ⅵ的主要发源地。3)从巴基斯坦的5份分离物及中国不同产区的2份分离物中获得了49个CVd-Ⅰ-LSS序列,CVd-Ⅰ-LSS序列大小在323-329nt之间。序列多样性依次按照巴基斯坦,中国,日本递减。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CVd-Ⅰ-LSS序列归于3个主要的分支,但是不具有地区差异性,鉴于中国样品中有部分品种(系)从日本引进,同时日本亦有从巴基斯坦引进的苗木中检测出CVd-Ⅰ-LSS的报道,推测巴基斯坦可能是CVd-Ⅰ-LSS的来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