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不断发出文化"走出去"的声音,但现实表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莫言众多的作品中,其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是中国文学译介的成功典范之一。1993年,谢天振教授的专著《译介学》得以出版,这标志着这一全新的跨学科理论正式被提出。这一理论并不旨在研究翻译技巧以及翻译语言方面的问题,而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译介活动,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注重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研究,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在译本在译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2014年,谢天振的学生鲍晓英,进一步发展了译介学理论,提出了"译介模式",补充了《译介学》的译介过程。本论文以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和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译本Red Sorghum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法,文本对比法,归纳法和演绎法,从"译"和"介"两部分,对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进行了研究。论文第二章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历年《红高粱家族》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就第三章"译"的部分,笔者从译介学理论出发,主要应用了定量研究和对比法,把中英文本进行对比,找出文中符合"创造性叛逆"特点的中英文本,结合"创造性叛逆"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分别对三种"译者创造性叛逆","读者创造性叛逆"和"接受环境创造性叛逆"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表明葛浩文进行文本翻译时实现了英译本对原文本的"创造性叛逆",通过结合个性化翻译,误译,省译和节译这四种翻译方法,做到了英译文本可读性和异域文化性的结合统一。就"介"的部分,笔者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 5个方面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在美国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研究。论文分析美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阅读心理,并在OCLC,Amazon等网站搜集大量的数据和读者评论,以此说明《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情况。通过研究发现,英译本《红高粱家族》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相比较,它在美国亚马逊上的销量靠前,读者好评更甚;在OCLC中同比莫言的其他作品,Red Sorghum收藏数量最多;同时,作品《红高粱家族》在国内外舞台上获得的大量的奖项,也引起了美国多数期刊的关注,各大杂志媒体纷纷发文对其进行评论。这些译介效果的呈现都表明了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译介成功性。通过结合"译介学"理论与《红高粱家族》中英文本和详细分析其在美国的传播过程,本论文试图以《红高粱家族》为范本,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