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情态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语言学家对情态做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尽管如此,情态的模糊性仍然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仍然困惑着语言学习者。情态的表现手段很多,出于对形式,句法等特征共性方面的考虑,本文把研究对象集中在核心情态动词上。研究发现,每个情态动词都是原型范畴,它们具有原型范畴特征:具有原型,中间成员和边缘成员。一般来说,以道义语义为原型,认识语义则为边缘成员,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之间具有语义不确定的中间成员,也就是说,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之间的边界是非离散的,模糊的,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情态次范畴意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内在关系,体现了二者的理据性。文章继而阐明情态语义扩展的工作机制是基于意象图式的隐喻投射,这种投射得以实现的基础是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所具有的动力-障碍意象图式的相似性,跨越两个不同域的投射方向是从道义到认识,而不是相反,这可从儿童情态习得过程和情态语法化的研究得到佐证。传统语法把情态动词的两个子范畴视为离散的意义,从而着重研究了二者在句法和韵律方面的差异和区别;本文通过分析情态动词的范畴化过程和情态语义扩展的工作机制,发现了二者语义方面的内在联系。原型范畴理论对于情态动词范畴化过程及其语义的模糊性都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情态语义的不确定性即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情态次范畴意义的合义上,即认识意义和道义意义的叠合上。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情态,为情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掌握情态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