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是现代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变。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类型,通常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微血栓形成、小血管痉挛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重,从而在轻微的活动或静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心绞痛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出现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重,血管壁上附着的粥样斑块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时有发生破裂和脱落、造成血管急性栓塞而出现心肌梗死的风险。现代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重要的可能因素之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程度,是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的重要指标。现代中医对此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与瘀血有关,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但疗效有限。结合传统中医对“毒”邪的认识,和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课题组提出“因瘀致毒”是冠心病由稳定性心绞痛向不稳定性心绞痛转化、病情恶化的关键。结合传统中医对人体疾病过程中正邪关系的认识,课题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关系进行了探索。围绕以上内容,本课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内促炎与抗炎因子平衡状态进行了研究,以期更进一步揭示不稳定性心绞痛“因瘀致毒”过程中正邪变化及其病理机制。目的:探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内促炎/抗炎平衡状态,及其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健康人差异。方法:纳入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50例,对其临床基本情况,近1月来心绞痛发作情况、中医热毒血瘀证候进行观察,测定其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对其血清促炎与抗炎平衡状态进行比较,包括①促炎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NF-α、IL-6;②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脂联素;③促炎/抗炎因子平衡:hs-CRP/IL-10、TNF-α/IL-10、IL-6/IL-10、hs-CRP/脂联素、TNF-α/脂联素、IL-6/脂联素、(hs-CRP ×TNF-α×IL-6)/(IL-10×脂联素)。结果:不稳定组和稳定组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和稳定心绞痛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hs-CRP均高于健康组,具有统计学意义。TNF-α不稳定>稳定>健康,差异具有显著性。IL-6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显著性,不稳定心绞痛组和稳定心绞痛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三组之间炎症因子平衡状态存在明显差异。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TNF-α/IL-10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非常显著;IL-6/IL-10、TNF-α/脂联素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显著。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hs-CRP/IL-10、TNF-α/IL-10、IL-6/IL-10、hs-CRP/脂联素、TNF-α/脂联素、IL-6/脂联素、(hs-CRP×TNF-α ×IL-6)/(IL-10× 脂联素)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稳定性心绞痛组hs-CRP/IL-10、TNF-α/IL-10、IL-6/IL-10、hs-CRP/脂联素、TNF-α/脂联素、IL-6/脂联素、(hs-CRP×TNF-α×IL-6)/(IL-10X脂联素)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热毒血瘀证候评分与hs-CRP/IL-10、(hs-CRP×TNF-α×IL-6)/(IL-10×脂联素)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与稳定性心绞痛和正常对照者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体内促炎/抗炎平衡明显偏向促炎方向。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热毒血瘀中医证候表现与促炎/抗炎失衡存在联系。